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易学天地 > 教你好风水 >

活水排形——流坑村的风水布局

2010-05-27 10:16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秩名
流坑村,处在其中一个群山环抱的小盆地之中。乌江之水自村落东南方迤逦而来,如一缕青带,至村缘转绕而西,使流坑三面绕水,形成了独特的风水格局,当地人将其称之为“活水排
活水排形——流坑村的风水布局
四面青山三面水
在江西省乐安县的西南方,距县城38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一个规模宏大且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它就是被称为“千古第一村”的流坑村。
 
流坑村占地约3.61平方公里,据族谱记载,始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37—942年)。全村主要为董姓,村里人自称是董仲舒的后代,千余年来,董氏家族繁衍不息,村内现有800多户,4300多人。流坑村是一个典型的耕读乡村。据族谱的详细记载,从宋真宗到明宪宗的400多年间,全村共有32人中进士,其中,出现过“一门五进士”、“六子联科”、“七子联科”的盛况,还出过一文一武两位状元。
 
乐安县位于赣中南丘陵的北段,境内丘陵和小盆地交错分布,流坑村就处在其中一个群山环抱的小盆地之中。流坑村背依于山山脉西北麓的金鼓峰,四面青山环抱,所谓“天马南驰,雪峰北耸,玉屏东列,金绛西峙”。乌江(又称牛田河)之水自村落东南方的崇山峻岭中迤逦而来,如一缕青带,至村缘转绕而西,使流坑三面绕水,形成了独特的风水格局,当地人形象地将其称之为“活水排形”。
 
流坑村的历史,首先是由董氏掀开的,在隋唐以前,这里是一片静谧幽深、人迹罕至的荒芜之地。南唐时董合来到这里时,这里“犹是鱼凫之境”(同治《永丰县志》)。董合一家先在案山(与主龙脉相对的穴前之山)脚下的乌江往西转角处的白玉堂(又称白泥塘)卜基为宅,耕垦繁衍,流坑董氏基业由此肇始。
 
白玉堂三面环山,面水朝阳,符合通常居住之地的基本要求。但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多,住地范围日显狭小,加上乌江在此处南来西转,白玉堂处在河道的拱背处,在风水上这属于“反弓位”,犯了阳宅择基的大忌。于是,董家人又将三面环水的白茅洲开辟出来,举家迁居于此,这就是今日流坑村所在的位置。借助于良好的自然环境,董氏家族逐渐发展为科甲兴盛、仕宦迭出而称雄于江右的巨家大族。
 
活水排形——流坑村的风水布局
这是一张保存在流坑董氏族谱中的“流坑舆地图”。流坑地处乌江之边,风水绝佳。整个村庄外有乌江环绕,内有村墙、门楼,看上去俨然是一座规整有序的城池。供图/李秋香
流坑村的先人一贯倡导耕读之风,特别强调以科举入仕,实现“代代富贵家有官”的目标。据董氏族谱记载,流坑村的发展还与两位堪舆大师杨筠松、曾文有关。据传杨为窦州(今广东信宜西南)人,唐僖宗时当过国师,为堪舆“形势派”(亦称“峦头派)的创始人。曾文是江西于都人,是杨氏的弟子,同为堪舆“形势派”宗师。
 
传说杨、曾二人在踏勘山水路过流坑一带时,受到董家热情相邀和盛情款待,留居流坑达两年之久。为报答董家人的热情相待,他们特为董合夫妇及董桢(董合之长子)夫妇相得吉穴四口,又为流坑指点地形,并留下了许多诗句,以预示董家的未来发展。如在谈到流坑地形格局的情况时,杨筠松留下的诗句为:“只要水朝庚,依旧好流坑。”而乌江水口正是处在庚位。在预示读书荣身方面其诗句曰:“阳星日月峡相随,文武状元归。端正飞鹅头上生,金殿玉阶行。代代富贵家有官,子息不穷寒。亥上一峰,明月楼台,董氏子孙,功名百世。”并进一步预言:“赐绯赐紫一百人,三百绿袍玄息着。儿孙累世享官荣,与国齐同如山岳。”诸如此类的众多诗句,至今仍存留在董氏家族的各类谱牌之中,流坑一带留下许多与杨、曾二人相关的传说和古迹。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