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忠孝文化 > 精忠报国 >

文人侠客李太白——胸怀报家报国之壮志(3)

2009-08-10 09:13
来源:当代文坛 作者:黄全彦 
最后,李白的任侠反映的是自己渴望振兴家族的雄心。唐代是个十分注重家族郡望的朝代,家族的显赫与否,往往和一个人的仕途有极大之关系。李阳冰《

最后,李白的任侠反映的是自己渴望振兴家族的雄心。唐代是个十分注重家族郡望的朝代,家族的显赫与否,往往和一个人的仕途有极大之关系。李阳冰《草堂集序》写道:“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神龙之始,逃归于蜀。”从这里可以看出李白家世出身本来也是十分显赫的,但到李白时候,家业已经衰落了,李白自己在《与韩荆州书》中也说是:“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但在唐代这个非常重视门第出身的时代,出生寒门显然并非什么值得骄傲的事,而李姓又是唐代极为骄傲的大姓,李白家族寒微,显然非其所愿,李白的任侠诗篇就强烈反映了希望凭个人之力重振门风的愿望,他的《赠张相镐二首》其二就有明显表现,他先说自己“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盖略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英烈遗厥孙,百代犹神王”,可见他于自己家世还是很自傲的,也能让人感觉得出李白对重振家业的迫切愿望,但该如何重振雄风呢?诗中接着说道:“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以一种充满豪侠的语气反映出了自己要以实际的功业来振兴家族。

(四)

李白诗篇所歌咏之侠客及自身侠义精神的体现,较之以前的游侠,其境界无疑有了明显的升华。在李白以前,写侠客的有两篇重要作品,一篇是司马迁的《游侠列传》,一篇是三国曹植的《白马篇》,司马迁所叙写之游侠,或惩一己之私忿,或为主人所驱使,从而为之赴汤蹈火、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多是一种个人的意气。曹植的《白马篇》所写的“幽并游侠儿”较之司马迁笔下的游侠提升了一个层次,这个“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猿猴,勇剽若豹螭”的侠客,其目的也超越了个人,他是“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如忽归”,这些侠士的出发点是投身战场保家卫国。但李白所歌咏的侠义精神,和曹植的作品相比,显然又上升一个台阶,他们的形象更丰满更全面,这些侠士既有早期侠客的个人精神在里面,又有以国事为重的保家卫国的慷慨情怀,同时更有一种安邦定国的不凡抱负。李白这种将个人、家族、国家三者结合起来的侠义精神对后来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李白充满阳刚之气的作品,对后来文人的精神是有极大影响的。宋代著名诗人,有“小李白”之称的陆游,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之二写道:“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以及像后来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的谭嗣同,还有以“鉴湖女侠”自号的革命志士秋瑾,这些豪杰的精神无疑和李白的侠义精神一脉相承。

从文学的发展来看,唐以前的文学作品,很少有侠义人物的描写,但当唐传奇蔚为大观的时候,侠义人物成了小说一大景观,并且描写水平都很高,对后来影响也很显著,这和唐代的尚武任侠之风有相当之关系,同时和李白这样鼓吹侠义精神的诗人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在唐传奇的推动之下,使得侠义小说后来成了中国小说殿堂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种。包括现代武侠小说名家金庸,他作品中“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主题、功成身退的主人公形象、“倚天剑”等诸多意象,都在李白的作品能够找到源头。而对李白的《侠客行》一诗,金庸赞叹备至:说这首诗“千载之下读来,英锐之气,兀自虎虎有威。”他创作《侠客行》这部小说,其书名直接取自李白作品不说,而连贯小说首尾的就是李白的《侠客行》一诗,从这些,我们都看得出来李白侠义精神及其作品的深远影响。

(责任编辑:夕日)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