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忠孝文化 > 孝感天地 >

孝是中国人精神文明的精髓

2010-10-10 13:55
来源:一元一 作者:佚名
在古时候,人们常常把孝提高到天下的兴衰的高度上来重视,所以,在古书中会常看到类似“圣朝心取孝治天下”的话。

 

 
在古时候,人们常常把孝提高到天下的兴衰的高度上来重视,所以,在古书中会常看到类似“圣朝心取孝治天下”的话。
 
孔子的弟子有子先生说:孝是仁之本,中国人更是说孝是做人之本,有不孝的人,大家就会说,你看他连父母都不孝顺,还算是个人吗?所以中国自古就有格言曰:“百善孝为先。”
 
在以前的中国,二十四孝的故事流传的非常广泛,但其中有些神异的成分,比如卧冰求鲤,比如哭竹生笋,不过更多的都是真实的取材,里面子路的为亲负米也很有意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
 
子路是孔子的高徒,孔子赞扬他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孝,也是儒家的传统。有弟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人说的孝,那只是养,其实动物都知道养,孝和养的区别就是对父母的尊敬。(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还有一个弟子也问孝。孔子说,神态很难,有事儿子来做,有吃得,让老人先吃,你以为这样就算是孝了?(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孔子说,父母还在,你不要跑到很远的地方。你就是去远的地方,你得有一定的地方。有一定地方好告诉父母。让父母知道你在哪里,不能父母担心、焦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孝子只担心父母的疾病(父母唯其疾之忧)
 
孔子说,起码来说,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吧(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一惧)。
 
到了清代,《弟子规》里也有有关于孝的论述: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清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返必面 居有常 业无便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优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人呼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先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馀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这里面就讲了许多对父母应当注意的事和应有的礼节,非常具体。到了现在,由于时代变迁,这些具体的事情有的就不合时宜了。 尽管什么样才算孝,每个时代有自己的标准,但是不管社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孝的心情永远不能变,这是永恒的。所以孝子不管是在商周时代,是秦汉、是明清、是民国、是共和,都受人尊敬赞扬。反之,一个不孝子,不管在什么社会里,都遭人唾弃。

 
对于孝,明儒王阳明说的话我很赞同。有人问王阳明,孝,是不是一定要讲求冬则温,夏则清?他回答:一个人只要有个诚孝的心,冬天自然思量父母的寒,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自然就会去想办法。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只要有发自内心的诚孝之心,至于如何做,要看具体的家庭,具体的社会时代,这个就不能刻舟求剑了。所以古人说,“论心不论事,论事无孝子”,就是这个道理。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