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中医养生 > 中医中药 >

医案著作:《丛桂草堂医案》

2009-04-26 15:5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医案著作。四卷。袁焯撰于1914年。袁氏辑录治疗验案62例。其中以内科杂病医案为主,案中对病因、病理、辨证论治等作了较详细的记录分析。

简介

医案著作。四卷。袁焯撰于1914年。袁氏辑录治疗验案62例。其中以内科杂病医案为主,案中对病因、病理、辨证论治等作了较详细的记录分析。现存初刻本、珍本医书集成本,1949年后有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排印本。

先大父秀山公云。老医断病如老吏断狱。善断病者必善治病。前哲陆九芝云。案者断也。方者法也。惟能断而有法。乃可称方案。旨哉言乎。夫吾国医学之发明。其源古矣。周秦 时代。医师诊病之法。大率注重于气色脉候。听声写形。详见素灵难经。后汉张仲景崛兴。于望鼻色目色外。更注意语声呼吸以参合脉候症状。

六朝至唐。如褚彦道孙思邈辈。则又重在明症候。询嗜好。察致疾之由来。辨病脏之虚实。相其老壮。酌其浅深。归本于博涉多诊。屡用三端。此周秦以迄晋唐。诊断术之大略也。厥后金元四大家。暨明之韩天爵陶节庵等。名医 起。则又兼审风土时令。以决病之阴阳燥湿。且兼施腹诊之法。佐望闻问切四诊之不逮。是又视周秦汉晋之时加详矣。清初江右喻嘉言出。乃主张先议病。后议药。取古人诊病之法而融会贯通之。凡风土时令。体质肥瘦。年龄长幼。病之新久。以及情志苦乐。脉症现状。莫不辨析毫芒。以审定其阴阳虚实。外感内伤。上下表里。何脏何腑。何因何症。然后采用古人七方中何方。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