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年以来,传诵不已,代代承传,它不仅被文人传唱,还被供在文学艺术的殿堂上。唐诗不仅是文学艺术,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激励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博大精神。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放声一唱,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看看这胸襟气度!在交通和通讯工具不发达的古代,山那边是什么样子很少有人知道,天涯是不可能若比邻的。这只有人充满自信,相信能自由自在的活着,不会有政治地震与任何外力来阻隔人相会的愿望,才能从容不迫唱出这样的豪情。
陈子昂,像巨人一样挺立在幽州台上,面对着无限的时间与无限的空间,如春雷炸响一样高唱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多么悲壮的歌声,像从历史的深处腾出,不仅一声就唤醒了永远辉煌的盛唐诗,而且直到今天仍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审美的冲击波!
终于李白来了,他配合时代的最强音,以惊动千古的气势唱出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巨人昂首天外,用目光提起黄河滚滚狂涛向海里倾倒里才能找到的感觉。正是这个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超级巨人,把盛唐精神上推上了照耀千古的最高峰。
诗中有韵
唐诗人不仅是画家,也是高明的摄影师,像柳宗元的《冬雪》与其说是幅画,更像幅摄影照片,“千山鸟飞绝,万迹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空旷寂静的冰雪世界里,一个穿着蓑笠的人在垂钓,我看过明人据诗画的画,画面冷艳、超脱,冷酷,但于冰雪之中又给人一种希望,一种寄托。王维的《山居秋暝》则表现了山林的恬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画面丰富多彩,明月、青松、岩石、溪流、竹林、莲花,使人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处境,不由感叹大自然造物主的博大、和谐、永恒。
诗中有魂
诗是什么?诗就是灵魂的自白,心灵的梦呓。马一浮先生说,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突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诗家常说,唐诗的特点是雄浑博大,气势磅礴,但唐诗还有个更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自由、开放,诗人尽情展示生命的状态,不管是辉煌还是落魄,入仕还是归隐,读唐诗,我常常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一个个独具匠心的生命,虽然时空相隔千载万里,他们的喜怒哀乐仍然与我们同在。
李白咏叹的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珠玉买歌笑,慒糠养贤才”。直抒胸怀,反权贵、轻王侯、傲岸不曲的反抗。 而杜甫则借景抒怀,“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更多的是辛酸悲愤。
李白歌咏大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雄浑奔放,不拘格律,明显继承了古乐府的特点。而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工整对仗,充分体现了杜甫五七言律诗高手的风格。
诗中有魄
愤怒出诗人,悲伤出诗人。唐诗中的情感像窖藏的美酒淳香醉人。唐诗人这样的描写不是个别的,唐朝诗人已经具有人文平等意识,也使唐诗浸润了深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情有大情小情之分。所谓大情是忧国忧民之情,悲天悯人之情。所谓小情是儿女之情、夫妻之情、朋友之情.杜甫的“至君尧舜上,每饭不忘君”、“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国尽才的出仕心情淋漓尽致。而“朱们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则是对人吃人社会的声讨与鞭挞。
诗中有史
唐帝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可圈可点。文功武治,经济发达,文化灿烂,人才济济。定南越,通西域,开疆拓土,国力强盛,是当时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
唐朝的边塞诗为我们展示了当时战争的壮观场面和神奇惨烈。岑参诗人中的一股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慨,这也是其他边塞诗人所无法比拟的。岑参则用绮丽的笔调来凸显西北地区冰天,雪地,火山,热海的异域风光,歌颂保卫边疆的战争,歌颂将士们不屈不挠,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有一种感人的厅情异彩。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
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是历史文化天空中璀璨的繁星。
(责任编辑:冰诺、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