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是动员一代青年的“新文化运动”。当时提出中国现代化的的基本要求是“赛先生”(科学)和“德先生”(民主)。它以“文学革命”为先锋,唤起民族的觉醒、思想的解放、历史的变革。历史家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新文化运动”是划时代的文化革命,是文明古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步骤。白话文运动要求的文体改革已经基本实现。白话文运动引起的思想解放还在继续前进。
“文学革命”的揭幕人是胡适。1915年,他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就提出“文言是死文字,白话才是活文字”的见解。1916年10月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寄陈独秀》的信,提出“文学革命”以及具体的写作要点“八事”:“一曰不用典;二曰不用陈套(滥调);三曰不讲对仗(文废骈、诗废律);四曰不避俗字俗语(白话可入诗);五曰须讲求文法之结构;六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七曰不模仿古人话语、须有个我在;八曰须言之有物”。1917年1月,他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重申“八事”。他同时声明,要以白话文学为“正宗”,取旧文学而代之。1918年他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积极响应,很快把杂志改用白话文出版。后来陈独秀回忆说:“文学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 1918年,陈独秀自己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目标:1、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2、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3、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文学革命”的号角,象是一声春雷,唤起万物萌发,“新文学”遍地开花。短期间,出现了一批生龙活虎的白话文作家,奠定了白话的正宗地位。小学课本改用白话,“国文课”改称“国语课”。从“文”到“语”,一字更改,更改了时代。
三十年代又兴起“大众语”运动。这是白话文运动的深入和提高,放弃小脚放大的语录体,实行全面解放的口语化,使文体改革趋于成熟。
两千年的文言“金字塔”可以破门而入,难于一旦摧毁。很快,旧文学的卫道者掀起了一阵复古风。主要有“学衡派”和“甲寅派”。
对这些国粹主义思想,革新派一一予以驳斥。这一场论争,不是有什么评判员来判定胜负的,而是由历史的前进车轮来决定胜负的。陈子展说:“中国社会已经走到变革的路上,基础一动,旧文化全部动摇,文学革命只是其中的一种”,“站在没落下去的某方面,无论个人或他们所属的阶层,最后的胜利不会归于他们”。
新文化运动既是民族文化的批判运动,又是民族文化的振兴运动,新文化运动虽然离我们远去,但它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大正在实现。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一直及于1949年左右,在文化氛围上,打破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以改良过的欧美新文化替代了旧文化,进一步启迪了民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对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个层次;在思想上,进一步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国现代文人自由主义思想,并使自由主义和三民主义、共产主义并列为现代中国三大思潮,其在高级知识分子中更是主导;在政治上,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大批关心国事、图存图强的现代人才,同时也形成了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第三条道路”政治势力,对钳制当政者专制冲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做出了重大贡献。
新文化运动动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