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姓是当今我国大陆第九大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六。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吴姓也是第十大姓。根据1977年我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吴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一、起源
1、以诸侯国号为氏,出自姬姓,乃黄帝轩辕氏直系后裔。商末时,黄帝的十二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周太王生有泰伯、仲雍与季历三个儿子。季历之子昌聪明早慧,周太王想传位于昌,泰伯就与仲雍逃到江南,建立勾吴古国。周灭商后,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传至寿梦时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如阖闾、夫差等吴国国君,但仍属姬姓,越灭吴后,其后代随国而姓;另一支则奉季札为开氏始祖,后裔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氏的绝大部分。
2、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或者名字汉译后产生的吴姓。如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
二、分布
吴姓发源于中华南方,虽历经迁徙,族人散布于华夏各地,但吴姓族人仍大多居南方各地。到了宋明以后,始成为东南望族。
在“江西填湖广”浪潮中,大批江西、江浙地区的吴姓吴氏纷纷踏上了开拓被战争毁坏的湖南地区的征途。这些西拓湖南的吴姓,成为今天湘西、黔东吴姓的主要来源。主要集中在湖南的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湘潭、会同,贵州的天柱远口、凯里、都匀等地。其中贵州的所有吴姓和湖南怀化地区的吴姓,大都是经由贵州天柱远口分散的。
江苏是吴姓的故乡和发源地,历史上江苏吴姓世族,主要分布在今无锡、苏州、常州、江阴、丹阳、丹徒、常熟、宜兴、仪征、秦郡、邮、扬州、嘉定、泰州、吴县、金陵等地。
浙江吴姓,据民《重修浙江通志稿•民族志》记载,主要分布在吴兴、德清、桐乡、杭州、钱塘、温州、归安、江山、绍兴、平阳等地。
福建吴姓,历史上最早到达的省份。在今崇安、浦城、上杭、连城、福州、泉州、莆田、福清、厦门、安溪等地。
广东吴姓。《香山县志》载:本世纪初,中山县的吴姓家族主要分布在当时仁良的柏桠、基边、榄镇的塘尾、小榄、新会冲式,南溪等地。
吴氏迁居台湾始于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湾)。明朝末年以后,福建、广东沿海吴氏有许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谋生创业。发展至今,其中最为显赫的一支是吴伯雄家族。吴伯雄现任台湾国民党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长等要职,其家族号称吴氏“全台第一家”。
吴氏迁居香港,大约始于元代。
吴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吴氏在东渡日本的同时,还有大批人南迁,进入今越南地区。其中季扎的50世孙吴权于939年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任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现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吴姓为第六大姓。东汉时有吴风进入朝鲜,发展至今,吴姓称为朝鲜143个姓氏中最常见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后,吴姓还有人移民南洋,迁至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国、缅甸等国,近代,又有人旅居欧美。
三、家谱
吴人认为,族谱是神圣之物,修谱是对宗族的一大贡献。各家吴氏族谱,大谈族谱的神圣意义与作用,成为卷首谱序的主要内容。清顺治十二年《(湖南)八甲湾吴氏谱序》曾说:“夫族之有谱,所以序昭穆、考世系,以成千秋不朽之言也。”明嘉靖丁亥《延陵吴氏谱序》也说:“谱学之兴,其有益于世也大矣,盖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乎本末,莫不由之。”把族谱的作用,说得神乎其神了。在古老中国,族谱的神秘意义,首在维系宗法制度,保持血统纯正。
《延陵吴氏家谱序》说得好:族谱兴起于中古而有先王之遗风。“先王宗法坏而恭敬之教亡,教亡而后谱作,谱作而后分明,分明而后义生,义生而后礼行,礼行而后祖尊。”族谱的出现,就是在宗法制度败坏后一种挽救宗法礼制、维系血统纯正的产物。有了族谱,就有了区别、分明,就知道自已是从哪里来的,属于哪一宗、哪一支,不会乱认祖先宗派。没有族谱,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所归属。随着宗族的发展,子孙人丁繁衍分化,族人之间就会日益疏远,甚至同族兄弟都视如路人。而有了族谱,就能联络宗族同姓之间的感情。因此,尊祖宗而联族姓,承先启后之谋,莫切于此(谱)(乾隆已亥吴以忱《丹徒吴氏续修谱序》)。在大多数吴姓宗谱的家范家规中,多把修谱系作为突出的一条。
现存吴姓谱序,最早当推唐代著名文学家吴少微的《吴氏正宗谱序》。吴少微是季札的第61世孙,他的诗文雄迈高丽,与富嘉谟合称“吴富体”。此后之吴氏谱序,宋初有著名学者、龙图阁大学士吴遵路的《丹阳吴氏宗支录初编叙》。宋以降,至民国时期,文人学者、政客要人所作的吴氏谱序,就数不胜数了。
四、郡望堂号
延陵堂:季扎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