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太伯奔吴的事迹一直在史学界中流传,代代不绝,而太伯奔吴的基本事实,则由太史公非常确凿地记述在《史记》文献中.太伯作为长子,三让王位于其弟季历,偕二弟西逃吴山,为了永无反顾.并入乡随俗,改从吴山吴姓先民''断发纹身''习俗.带领部分吴人从吴山长途跋涉数千里,直奔当时江苏无锡太煳之滨。梅里建立吴国雏形“句吴”国。从而开创了江南古文化的先河。
孔子《论语》中有“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的赞叹,其影响可见一般,至两汉.西汉初期司马迁作《史记》,收集先秦文史资料,作为实地考察,遵循孔子观点,列吴太伯于诸侯世家第一。公元1818年,齐秀槐为吴太伯书写对联一幅;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万古江南。
始祖太伯谦逊礼让的精神为吴氏族人打下了深深的精神烙印,其后代的季子,让这种精神烙印融进了吴氏人的血液中。
季子,有“常州第一人”之称,“延陵世泽,让国家风”中歌颂的就是他。他就是2500年前春秋吴国国君寿梦的第四个儿子、三次让国的嘉贤季札。
季札(公元前576~公元前484年),是与常州最早见诸历史文字记载的古地名“延陵”同时载入史册的第一人。《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吴余祭元年,季札封于延陵。”他贤明博学、豁达大度,具有较高的政治、外交、文艺等方面的卓越才能,不仅志趣高尚,而且待人宽厚,守信用、讲谦让。曾北游列国、观乐于鲁,论盛衰大势,颇中时要。他一生贤良,有许多感人的事迹和动人的传说,有的已载入丹青史志,有的则口耳相传,永留民间。
“延州高让远,传芳世祀移。”春秋,是我国历史上动荡不安的年代,诸侯互相兼并、战争频繁,贵族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同室操戈,不顾骨肉,却有延陵季子,三次让国。《史记》载:“吴王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昧,次曰季札,”季札是最小的儿子。按照《周礼》,王位应由长子继承,但寿梦病重时把四个儿子都叫到床前交代:“你们兄弟四人,小弟季札才德兼备为最,由他继承我的王位,吴国一定繁荣昌盛……”但是季札坚持不肯。寿梦立下了死后王位由兄弟相传,务使季札当上国君的遗嘱。父王死后,长兄诸樊秉承父旨,要把王位让给季札,季札固辞;“父王在世时我尚不肯,怎能在父王死后即位呢?”遂悄悄地隐居到舜耕山去了。为了早些把王位传给季子,诸樊领兵伐楚,战死沙场。吴国群臣遵照寿梦遗嘱立次子馀祭为王,馀祭一面把“季札封于延陵,号曰‘延陵季子’”,一面效法长兄,“好勇轻生”而亡。三子馀昧继位,当了四年吴王,而后病故,临终前重申父王之命,这次传位季札是顺理成章的了。由于这次季札再也无法推托,便逃归延陵,“再三让国”。吴国群臣商议:“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国不可一日无君,王馀昧其子当代……”遂立馀昧之子僚为国君,但诸樊的儿子光心中不服,设计刺杀了王僚,“致国于季子,季子又不受”,公子光便自立为王——即吴王阖闾。
季札是吴泰伯的十九世孙,所以人们把他的“三次让国”与“泰伯奔吴让国”相媲美,称为“前三让”和“后三让”。在吴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先祖吴泰伯和季子中庸平和的人生态度、“让王”显德的精神无不激励着吴氏后人。吴氏后人的血液中早已融进了“谦逊礼让,开拓进取”的精神,并化成了本氏族的宗族特征,他们瞻仰着先人的德光,一代又一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责任编辑:一花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