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每个人的姓都是固定的,而古人的姓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更改的。
1.少数民族因汉化而改姓
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有几次大的融合,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在一起,逐渐改为汉姓。北魏迁都洛阳,拓跋氏改姓元,如唐代大作家元德秀、元结、元稹等都是拓跋氏的后代。蒙古族成吉思汗大将木华黎到中原,他的后裔汉化后,改姓李。清代的满族后来几乎全部改成了汉姓,他们或以谐音取姓:佟佳,谐音为佟、董;舒穆禄,谐音为舒、徐;瓜儿佳,谐音为关。或取意译姓:毕拉,意江河之河,谐音为何;巴颜,意富裕,选用汉字富等。爱新觉罗氏也改为金、伊、洪、德等姓,叶赫那拉氏改为郎、卜、钮等姓。
2.赐姓
历代帝王表彰忠臣勇士或爱妃臣仆,常常用赐姓的方法。如周穆王盛姬早卒,赐其族为痛氏。汉高祖因项伯效忠汉室,鸿门宴有救命之功,因赐姓刘;唐初徐敬业有功,赐姓李;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功勋卓著,曾被隆武帝赐姓朱。封建帝王出于开拓疆域的政治需要,也经常向异族首领赐姓。如唐代的党项羌,原姓拓跋氏,唐帝赐姓李;宋代党项羌立国西夏,宋帝赐姓赵。帝王赐姓一般用以褒扬,但也有因触怒龙颜,赐姓以示处罚的。如永明八年(490年)与齐武帝同姓的萧子响因罪伏诛,齐武帝恶其叛逆,“赐姓为蛸”。刘宋时的刘诞,因反抗朝廷被宋武帝所杀,刘诞及其家族因而“贬姓留”。武则天篡位成功后,将中宗皇后王氏改姓为蟒,将高宗宠幸的肖良娣改姓为枭。
3.避祸改姓
由于改朝换代或者是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的政治斗争,动辄家灭九族,于是避祸改姓的事屡见不鲜。如:战国时有个游侠叫田光,他出谋划策,让荆轲刺杀秦王。后来秦灭燕国,田光的子孙为了逃避秦王的迫害,就不再姓田而姓光了。春秋时,陈国的“敬仲之如齐,以陈为田氏”(《史记》卷四十六),是说陈完字敬仲,因避难到齐后,把陈姓改为田姓。韩信倒霉的时侯,他的儿子逃往南粤,取韩字之半,改姓韦。司马迁的故乡陕西韩城县有姓同的,据说在司马迁下狱时,本族人纷纷改姓避祸,有的在司字旁加一竖改姓同,有的在马字旁加两点改姓冯。广东东莞县有姓香的,原来他们的祖先是北方的查姓,因避仇逃到广东,将查姓下边一横移到上边,改姓为香。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本是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之后,元初文天祥后人潜逃至蕲水永福乡,改姓为闻。明代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处死黄子澄,黄氏子孙只好改姓田,用以避难。元灭金以后,女真族“完颜”姓的人,改姓完以免元军杀害。蒙古族忽必烈在争夺王位时,击败自己的六弟阿里木哥,阿里木哥携子南逃,在湖北洪湖定居,隐姓埋名,遂以排行六而用汉姓陆。清代时,被太平军打得大败而被杀的两江总督陆建瀛,就是这一支陆姓的后代。
4.避讳改姓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他们的尊严,不准任何人使用与他们的名字有相同的字,如果有相同的一定得回避更改,这就叫做“避圣讳”。如楚霸王项羽名籍,籍姓为避讳改姓席(籍、席音近)。汉安帝父亲叫刘庆,庆姓为避讳改为贺姓(庆、贺义同)。唐高宗的太子李弘死后,被谥为孝敬皇帝,因避李弘讳,弘姓改为洪姓(洪、弘同音)。还有东汉明帝叫刘庄,为避圣讳,姓庄的就改为姓严(严、庄同义)。
5.因迁徙而区别他姓改姓
汉代山东诸县“葛”姓迁到沂水,为了和当地葛姓区别开来,称为“诸葛”。“诸葛”不是少数民族的姓,它不同于少数民族的复姓呼延、尉迟、独孤、万俟 、宇文、慕容、贺兰、拓跋、乞伏、哥舒等。
除以上几种改姓的情况外,还有因事改姓。汉武帝时有位丞相叫田千秋,因劳苦功高,年事已迈,汉武帝特别恩准他乘车出入宫禁,人称“车丞相”。田千秋为感谢皇恩,干脆就改姓车了。东汉末年北海郡内有个人姓氏名仪,当地太守孔融给他开玩笑说:“氏是民字上部缺一笔,民无头还了得,可以改为是。”氏仪听凭长官旨意,由氏改为是。
也有因封地而改姓的,如战国时著名的法家商鞅,卫国人,公孙氏,名鞅。本叫公孙鞅或卫鞅,他曾因功被封于商,号商君,故称为商鞅,他的后代就以封地商为姓氏。
(责任编辑:猪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