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家谱的起源
家谱又叫族谱、宗谱,是伴随着家族制度而来的记录家族血缘关系的文献,那么它的产生就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家族制度已经形成,需要家谱来记录它内部的血缘关系;二是文字已经产生,并且有了简单的书写工具,如简册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文献。因此、那种认为原始社会已经产生家谱,并把家谱分为口述家谱、结绳家谱、文字家谱的种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当然,家谱的起源也有一个从简单到繁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们对自己家族世系的记忆,最初总是口耳相传,当懂得结绳记事时,就会利用这种方法来帮助记忆,但这种东西不是我们所说的家谱,它不会成为一种文献、簿籍。
关于中国家谱的产生过程,根据目前能见到的材料和研究状况,我们大致可以把它分成两个小的阶段,即商代(公元前1500-1000年)的萌芽阶段与西周(公元前1000-800年)的形成阶段。商代已有一些简单的世系表,是家谱的雏型。较为完备、成熟的家谱形成于西周。
夏朝(公元前2000-1500年)的王室世系,从夏禹立“国”到夏桀灭亡,在《史记·夏本纪》中有很详细的记载。由于夏朝已有文字之说目前还只是推论,并无实物证明,《夏本纪》中的世系,很可能是商周以后人们根据传说追记的,而不是当时的实录。《史记·殷本纪》所记汤建国前的先公世系和盘庚迁殷前的先王世系,也可能有着类似的情形。至于《大戴礼记·帝系》和《五帝德》中所记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片断世系,则可以断定是战国以后
人们根据传说追记的,不能视为信史。我们今天可以准确无误地视为商代世系表的东西,是甲骨文中的几片刻辞和商金文中的几件彝铭。
二、家谱的盛行
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够维持和发展。即使他们的家族分裂成许多新家族,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的话,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堂兄弟?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总之,家族所有成员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传授,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关系记录下来.这就是家谱。商以前还没有较为完整的家谱,连司马迁也没有见到过。司马迁说的《家谱》、《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到春秋时,家谱相当盛行了,不过由于这种东西并非专门著作,小能强大雅之堂,传到今天的连一种也没有。
(编辑:猪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