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我国谱牒有各种各样的记述形式,大约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谱牒文化
一、口述家谱。
它是文字产生前最古老、流传最久、影响最广的一种家谱记述形式。它是通过人们口耳相传将本家族的谱系代代传承下来,一般能传记几十代,多者百余代。这种口述家谱至今在个别少数民族中仍有流行,也多表现为诗歌形式。
二、结绳家谱。
它是文字产生前记述家谱的又一种古老形式。用结绳来记大大小小的各种事情,其中也包括记载世系和家庭历代成员的情况。如鄂伦春人用马鬃结记世系,满族人侧供奉一个叫做“佛托妈妈”的线袋,内装长约三丈二尺左右的五彩线,上挂表示代代相传、人丁兴旺的串串彩绳,这个索线,就是满族人的结绳家谱。
三、甲骨家谱。
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家谱。郭沫若《卜辞通纂》中将甲骨文分为五类,其中之一就是世系。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分为三类,其中一类是“表谱刻辞”,此类中又有“干支系、祀谱和家谱”之分。甲骨家谱是目前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家谱。
四、青铜家谱。
就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家谱。先秦称铜为金,故也可谓之“金文家谱”。金文,是一种始于商代后期,发达于周代、衰落于战国的文字。商周时代的人们为使子孙后世不忘祖先,按时追祭,便将他们列祖列宗的名字、忌日铸刻在青铜器上,以为祭典之用,并求随器而永存,这就客观上给我们留下了商代一些记有世系、人名的家族谱牒。
五、碑谱。
就是“刻谱于石,以垂永久”。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常见的事情。早在汉代,这种碑刻就较为流行,碑上刻有家族的世系、成员的名字、繁衍情况、官位、封地等等,已经是比较成熟的家谱了。现在河南巩义市白沙崔氏祠堂内、荥阳市丁村崔氏祠堂内、三门峡陕县崔家村和洛阳辛店镇高崖寨村陈姓这些家族都还保存有碑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