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万姓祖先堂 > 百家姓 >

谱牒及谱牒文化系列之三:谱牒的意义

2009-10-05 14:21
来源:中华姓氏网 作者:佚名
经过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演革,逐步形成了谱牒学,有了约定俗成的谱例。家谱修撰,到了明清两代,其结构已基本定型。

经过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演革,逐步形成了谱牒学,有了约定俗成的谱例。家谱修撰,到了明清两代,其结构已基本定型。一般有序文、题辞、凡例、宗派、行辈、世系、祖训、族规、家法、祠堂、祠产、先祖坟茔地域图,还有的设仕宦录、科举名录、节孝、诰敕、象赞、匾额、传文、后跋等。比较简单的只有序文、行辈和世系。序言简述其姓氏的渊源、迁徙演变、分支、立谱的目的、修谱的意义、编纂过程等。凡例说明收录范围、编写方法、规则、形式等。谱牒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本家族世代相传繁衍的世系,以世系表为伦次一代一代记述,各支系并列,同一世并列,从长支写起,不论其生年之先后,分别介绍每人的名字、字号、父讳、行次、妻姓氏、子名、生卒年月。有些重要人物在其名旁述其简历、功德,文字多寡不等。

谱牒文化

谱牒的序文、祖训、族诫、族规等集中体现了“孝、悌、睦、和、勤、慎、善、信”的思想,倡导孝敬祖先、友爱兄弟,团结族人、诚信正直,乐善好施、勤于耕读、俭以持家、劝戒人勿做坏事等。这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今人继承和发杨。

由于谱牒是伴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演变的,必然带有封建社会的色彩,有其历史的局限性。远古的华夏民族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那时的社会是以母系氏族为中心。随着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父系氏族社会制度逐步代替了母系氏族社会制度,成为氏族的中心,谱牒以父系为主体,成为社会的共识。所以旧式谱牒均以父系为主体,只记录男性不记女性,婚配女性也仅记其姓氏,明显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陈旧观念等等,应该摒弃。

谱牒中追溯姓氏渊源,彰显立姓始祖,探索宗族演变,记录传承脉胳,也是中华文化尊重生命、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体现。谱牒蕴藏着大量的有关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宗教史、地方志资料,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在学术研究方面,可补正史之不足,对弄清国情、县情、乡情等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