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缘始祖——皋陶
据《秘笈新书》引《姓纂》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氏,帝颛顼高阳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即皋陶)。”《通志/氏族略》也记载:“李氏,咎 为尧理官,子孙遂为理氏。商末有理徵改姓李,望出河西。”南宋《古今姓氏书辨证》卷21记载:“李姓,出自赢姓,颛顼帝高阳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要大理。生益,益生思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
二、李姓始祖——李利贞
据《史记》引《括地志》记载:“寿州(安徽)安丰县南130里,古六城东,禹封其少子丁六,以奉其祀。皋陶(皋陶事后葬之于六)之后,历虞、夏、商,二十六世为理官,以官职为姓,故成皋陶与其子孙为“理”氏。至商末年,他的裔孙理徵任商纣王的理官。时纣王无道,理徵屡屡进言,为纣王不容,终罹殺身之祸。他的妻子契和氏与幼子利贞逃难到伊侯之墟(约在河南省西部的伊河流域)。母子饥饿不堪,又无粮食,遂取道旁李树上的果实充饥,得以活命。理利贞畏于纣王的追杀而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理姓为李姓。由此看来,李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李利贞为李姓始祖。
三、正史李姓第一人——李耳
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李氏宗谱》撰述如下:李利贞生子昌祖,为陈国(故址在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春秋末为楚国所灭)大夫,昌祖生彤德,彤德生硕宗,为周康王赐采邑与苦县(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至十六世孙乾(字元果)时,为周朝上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李耳(字伯阳,号老聃),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哲学家老子。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者,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名耳,号聃,姓李氏,正史中明确指他为李姓的第一人。曾出任周朝守藏室的史官,后见周朝衰落,社会风气颓败,于是弃官归隐。传说老子归隐时骑青牛路经函谷关,关令尹喜请求老子著书,于是有《老子》(后称《道德经》)五千多言留于后世。是谓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来老子李耳被道教奉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李姓为中国的大姓,约占汉族人口的7.9%。鹿邑县是李姓的发源地,李姓占全县总人口的8.1%,近9万人。由老子李耳始,至今已延续74代(1996年资料)。1985年秦维聪博士、潘又泉等知名人士倡议下设立了“李耳纪念奖学金委员会”,1993年又先后成立了“中国鹿邑老子学会”及“鹿邑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多年来,以此致力于学术研究和对外交流联谊,取得了丰硕成果。
(责任编辑:猪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