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载,州新平郡四姓有虢氏,虢州弘农郡七姓有虢氏,《千家姓》亦云:虢氏系弘农族,说明迄于唐代虢氏仍支繁族众。唐之后典籍即少见有关虢氏的记载了。明代仅有《万姓统谱》载虢成名曾任潞安府教授。当今,虢氏在北方如辽宁清平、山西长治、山东莒县等地有分布,南方则仅长沙虢氏一支。源远流长的虢氏日渐无闻,成了罕见姓氏。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姓氏的衍变过程中,逐渐改作郭氏和虢射氏了。《公羊传》曰:“虢谓之郭,声之转也。”故金铭文中常见虢、郭二字因音同而互相通用,西周时虢氏亦作郭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王灭虢。于是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因此为氏。”另说,晋假途灭虢,虢公奔周,遂为郭氏。或言避晋人之难,子孙多就城郭而居,因以郭为氏。总之,东、西、南、北、小五虢相继被灭,是虢氏之裔成规模改作郭氏的原因。后其宗支衍派遍布秦、晋、豫之地,逐渐衍出太原郭氏、颍川郭氏等。少部分仍继承着虢氏的,因社会制度的更替和迁徙等原因,历代仍不断有改作郭氏的,以致虢氏无闻,惟著郭氏。
宋淳熙元年郭禧元撰《郭氏族谱总叙》,述及唐代大将郭子仪一系郭氏即为虢叔之裔。后世郭氏多奉虢叔为肇始之祖。1918年《长沙虢氏族谱·公序》道:“郭祖叔,我祖仲,世本同源。”保留着虢氏这一古老姓氏的后裔则奉虢仲为祖。虢、郭二氏虽分别以虢仲、虢叔为始祖,但并非泾渭分明。应该说虢、郭二氏均是虢仲、虢叔之后(少数民族等以郭为氏的例外),且以虢、郭为氏的除虢仲、虢叔之裔外,理应还有古虢国的庶民后裔。虢、郭二氏一直有着互相更改的特殊现象。在这一现象中,由虢更郭是大流,然而也有改郭后复改作虢的。时至当今,人们交往日繁,因“虢”字生僻难识,使用不便,虢氏之裔又有再改作郭的。
明初,湖南一地经过元末战乱,喋血千里,旷野无人,于是“徙赣民实之”。在由赣迁湘的移民队伍中,长沙虢氏迁湘始祖虢含育携长子有致即蹒跚其中。长沙文人丁蕃绶民国7年序《长沙虢氏族谱》道:“明成化时,有讳含育者,由豫章迁长沙之新康都,是为虢氏之始迁祖,传世二十,历年四百八十,人称其地为虢家坪。”虢含育原籍江西饶州府新平县(即今浮梁县),于明成化八年迁湘后,卜居长沙新康都六甲(今属望城县靖港镇大泊湖村),再生次子有熊。父子拓荒置业,子孙生息繁衍,至清末仅丁男就逾万人,形成了虢氏长沙一大支,南方数省及台湾虢氏原居和散落者多发源于此。据其家族史料记载,长沙虢氏迁湘前,其祖先于五代时由山西太原迁赣,并明确记载其姓氏是“由郭更虢”,且“仅吾一支”。至于复姓的原因为何?究竟是迁湘时所改?还是迁赣时所改?因其先代家谱毁于明末战乱,不得详考。
(责任编辑:堇苓蒹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