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家分晋与魏秦关系
晋国在晋襄公死后,大夫权势日增,到了魏献子事昭公,昭公卒,就形成了六卿(范氏(士会后裔,士燮子士訇、士訇子士鞅,士鞅之子吉射即范献子)、魏氏、智氏、中行氏、韩氏、赵氏 专政的局面,六卿各怀心思,多不相睦,魏侈与范氏、中行氏有仇,便率先攻打范氏与中行氏,后来借助晋君的力量,在晋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击败了范氏与中行氏,四卿的权势进一步扩张。智氏野心勃勃,又欲灭其他三卿,就与魏、赵联合攻打韩氏,韩氏不敌,服于智伯,智氏又向魏氏和赵氏发难,赵氏忍无可忍,联合韩氏和魏氏打败智氏,诛其族,分其地,时晋出公十八年(公元前453年)。公元前437年,晋哀公去世,其子柳继位,是为晋幽公。幽公之时,晋公室已毫无权威,幽公非但不能号令韩、赵、魏三家,反而自己得去朝见三家之君。公室只保留了绛(今山西侯马市之新绛)与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二邑,其余的晋国土地全被三家瓜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晋烈公十七年(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韩都禹州(今河南禹县),赵都邯郸,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与晋侯并列,史称“三家分晋”,魏、赵、韩,也合称为“三晋”。
刘邦
秦、魏相邻,以黄河相隔,河西之地成为魏秦争夺的焦点。魏文侯六年(公元前421年),将少梁城作为大夫领城。文侯十六年(公元前411年),伐秦,筑臨晉元裏,并取得了秦国的大片河西土地。十七年,又攻秦,二十四年(公元前401年),秦伐魏国,至陽狐。文侯三十二年,败秦于注(地名),文侯三十六年,秦侵魏国的阴晋,文侯三十八年(公元前386年),魏再伐秦,敗于武下,是年魏文侯卒,魏武侯立。魏国的兴盛起于魏文侯,魏文侯在位期间,任用贤能,任用李悝变法,国力大增,没有国力的强盛,不可能有连年的战争,魏武侯又任用著名军事家吴起为将,对外又发生了一系列战争,至魏惠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4年),逢泽(今开封市东北)会盟,魏国盛极一时。
然而,连年的战争,还是使魏国逐渐走向了衰落,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4年),魏与齐发生了著名的“桂陵之战”,齐国孙膑用计大败魏国的庞涓,同年秦军取得了魏国的少梁城,之后(公元前341年)魏齐又发生了“马陵之战”孙膑用计射死庞涓,魏军大败。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40年),秦国的公孙鞅(即商鞅,因伐安邑有功,分得商地,故号商鞅)伐魏国的都城安邑,利用与魏公子为旧相识,用诡计骗得魏公子( “印”字左边少中横)为人质,魏国被迫迁都大梁(今开封)。此前大梁是公元前391年魏、赵、韩联军打败楚军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