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士会后人在秦与魏
《新唐书》载:会适秦,归晋,有子留于秦,自为刘氏。生明,明生远,远生阳,十世孙,战国时获于魏,遂为魏大夫。秦灭魏,徙大梁,生清。
通过以上魏国与秦国的战争关系分析,士会之后极可能是在公元前409年魏国取得河西之地时或在以后的征战中被“获”的,并开始做了魏国的大夫。至于做大夫的原因,目前恐怕不可得而知。从时间上计算,士会留于秦,在公元前621至公元前615年,如果复姓刘氏者为与秦国室女之后,距公元前409年,约200年时间,如果按20年一代估算,正符合《新唐书》“十世孙”的记载,那么获于魏的到底是哪一位?《新唐书》也是语焉不详,那么刘明、刘远、刘阳,到底是哪几代?许多族谱按《新唐书》的记载认为刘明为士会之孙,关于“十世孙”,有族谱认为为士会的十世孙,有族谱认为是刘阳的十世孙,两说皆有所从。笔者认为,士会归晋后又佐晋成公、晋景公,在晋景公时始请老(在郄克适齐遭辱和靡笈之役之间,故在公元前590年左右,前后不超过2年),距离士会留秦约三十年,所以士会留秦时当在壮年,而去秦国时没有必要携带家眷,所以在秦国的六年间,极有可能在秦国另续家室,延续子嗣,后因士会被晋所执,秦国家势必衰微,故默默无闻直至被“获”于魏,迨至做了魏大夫,才重新被史家所载。所以笔者认为,所谓明、远、阳者应为在魏之大夫名字,如果是在公元前409年魏取河西之地被“获”,则至公元前339年魏迁都大梁,约70年,中经三世,与明、远、阳之记载恰合。
五、刘姓徙大梁与刘清徙丰
再看刘清于刘阳之间的关系。汉高祖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史家确记,毋庸置疑,而其出生地在丰(今江苏徐州丰县)也为《史记》所确载,说明刘清已经徙居至丰。又汉高祖西安登极后,为解太上皇思乡之心,尝筑“新丰”城,徙丰之故人与太上皇蹴鞫同乐,两城相似,鸡鸭竟可识其家。从太上皇思乡之心与丰故人的关系看,太上皇也应出生在丰,按《史记》太上皇于高祖十年(即公元前197年)崩,享寿83,故太上皇应生于公元前280年;知此年可推汉高祖祖父刘仁约生于公元前300年( 以20年一代估算 ),而刘清应生于约公元前320年,时魏迁大梁不久,则刘清为刘阳之子,几无谬也。故笔者认为,汉高之上近祖世次应为刘明获于魏,为魏大夫,生子远,远生阳,阳随魏徙大梁,阳生清,清生仁,仁生湍,湍生邦。而其世次也需要可排定,如果按照大多刘氏族谱所载,刘邦为得姓始祖第75代孙,则刘清为72世,刘阳为71世。杜伯为57世,则隰叔为58世,士威为59世,伯缺为60世,士会为61世,至刘阳为71世,正十世,与《新唐书》又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