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刘清何时徙丰?为何徙丰?春秋末年,丰为宋国国都,周赧王29年(公元前286年),齐、魏、楚灭宋,丰属楚。太上皇生于丰约在公元前280年,故刘清徙丰应在宋国灭亡左右,如果刘清在宋灭之前徙丰,是何因?随魏军征宋还是其他原因?不可得而知?如果在宋灭后,宋属楚,并不属魏,徙丰又何因?也不可知。
有族谱谱称秦灭大梁,刘清徙丰,则谬也。时大梁未破,魏国尚存。如果认为因为当时为避秦乱,笔者认为,此尚可。随着魏国迁都大梁,秦国对魏国的征战不断,严重的一次是在公元前275年,秦国以魏冉为相,伐魏,斩首4万,魏割八县议和,不久,再伐魏,竟围大梁,后魏人须贾说魏冉退兵,大梁方解围。从此可以看出,公元300年后的魏国在秦国的强大攻势下,已经风雨飘摇。所以,刘清徙丰的原因很可能是看到魏国的前途渺茫,及早逃遁(先见之明也是刘氏传统)至宋(因为丰始终未属魏,所以不可能是封刘清于丰),这种情况下,作为魏国大夫,弃国而走,终非义举,说避秦难尚可,故徙丰,改姓“金”(也是丰县“金刘一家”的由来)也合情合理,后来司马迁记高祖家世,是否避讳此事,一笔带过,也未可知。再从刘清之子刘仁的“号”丰公看,刘清徙丰,实为刘仁徙丰,时刘仁正壮年,故号“丰公”,而刘清时已年老,未几则长逝于丰(葬于今丰县金刘寨,史称“汉皇祖陵”,至今陵墓巍然),这样刘清徙丰的时间基本可以确定,当在宋国灭亡前后。
杜伯被杀,其后奔晋;士会亡秦,有子留秦。其间史料可佐,多不舛误,而留秦支子复姓,获于魏为大夫,史家语焉不详,后世修谱,多有撺掇,加之修谱附会之风,更漏洞百出,有将“刘获”作为复姓始祖者,有将刘姓姬子国串于杜伯之后者,不一而足。近再读《史记》、《国语》,旁以《左传》、《刘氏族谱》为佐,广搜资料,新探杜伯至刘邦世系,还望各家批评指正。
汉高祖七十四世孙 刘金抗 于武汉
(责任编辑:堇苓蒹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