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张道陵家族与五斗米道
张道陵(?--156),本名张陵,晋代五斗米道信徒常于人名中加“道”字,故称张道陵。原籍沛国丰(江苏丰县)人,东汉顺帝时(126--144),客居四川,学道于鹤呜山(成都大邑县北)。据道藏记载,他是留侯张良的八世孙。他在学道期间,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自称出于太上老君的口授,并依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创立了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尊为“太上老君”,以其《五千文》为主要经典。
张道陵
为什么叫五斗米道?根据《后汉书》和《三国志》的记载,因为它要求入道的人都须纳五斗米,遂因此而得名。《后汉书·刘焉传》在谈到张鲁的时候说:“受其道者,辄出米五斗,故谓之米贼。”《三国志·张鲁传》载:“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在《华阳国志》里又称为“米道”。《华阳国志·汉中志》说:“汉末,沛国张陵学道于蜀鹤鸣山,造作道书,自称太清玄元,以惑百姓。陵死,子衡传其业。衡死,子鲁传其业。……其供道限出五斗米,故世谓之米道”。但也有的记载又说,他们既不要求入道者都出五斗米,也不要求看病之家都出五斗米。后来龙虎山的天师道,乃是张道陵之后,也没有这种规定。可见,虽同属五斗米道,并未一律都采用入道者或看病者家收取五斗米的办法,因为这种具体的经济措施,是可以根据不同地方的不同情况而改变的,只要教义相同,虽不收取五斗米,也并不影响他们仍然是五斗米道。
张道陵
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创立于巫觋盛行的巴蜀地区,实际上五斗米道乃是黄老道与巫道相融合的宗教。《正统道藏》所收张道陵著述,皆近巫觋,就是明证。其时,巴蜀地区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之地,五斗米道不仅在汉民族中传播,而且还在少数民族中传播,受到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的欢迎与拥护。东汉后期,宦官外戚专横,朝政非常黑暗,人民遭受深重的灾难,国内少数民族,也受到残酷的欺压,反抗战争到处发生,社会阶级矛盾空前激化。五斗米道就是这种空前激化的阶级矛盾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