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作为一种产生并适应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教文化,从一开始就与张氏结下了不解之缘。创立太平道的是张氏,创立五斗米道的也是张氏,复兴五斗米道者还是张氏。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改革,也是以张氏创立的五斗米道为基础展开的。道教在它发展的鼎盛时期,张天师的地位与影响也达到了它的顶点。道教在它发展的漫长的历程中,始终没有离开过张姓族人的身影。
1、张角与太平道
东汉时,巫术盛行,所在多有,农村的里社是巫术活动的主要场所。张角(?--184),巨鹿(今属河北)人,于汉灵帝嘉平(172--177)年间,得到一部《太平经》,这是早期的道教经典,内容庞杂,非一时一人所作。其中的太平理想,反映了农民群众反剥削、反压迫,经济上要求“均平”、政治上要求“平等”的强烈愿望。张角以此为依据,结合民间巫术以及黄老崇拜,创立了民间符箓派道教--太平道。《后汉书·皇甫嵩传》说:“初,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资治通鉴》卷58所载,与此基本相同。而十余年间,其众徒竟达数十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于是置三十方以统属之。太平道的特点是人多地广、规模巨大,来势迅猛、很快便由思想的批判转化为武器批判。
张角
太平道教派在当时为什么会受到群众这样热烈的欢迎呢?这是因为在汉灵帝熹平年间,宦官当权,朝政非常腐败和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资治通鉴》卷58记载:“是时,中常侍赵忠、张让、夏恽、郭胜、段珪、宋典等,皆封侯贵宠。上(指汉灵帝)常言: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由是宦官无所惮畏,并起第宅,拟则宫室。”这说明当时宦官的专横跋扈,骄奢淫逸,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通鉴》卷58又云:“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民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榷财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可见这些宦官不仅把持了当时的中央政权,而且还把持各地的地方政权,他们骑在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欺压人民,掠夺人民,人民的生命财产,被他们任意侵占和宰割,人民群众有冤无处申,有理无处讲,便纷纷投奔太平道。而太平道所信奉的《太平经》,其中不少思想也正好代表了当时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太平道就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