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次激烈的大血战,是年仲冬,张宝兄弟终于被血腥的刽子手皇甫嵩等所杀害。皇甫嵩等在围攻张宝、张梁这两次战役中,就屠杀了黄巾军近二十万人,尸骨堆积成山,筑为“京观”,“焚烧车重三万余辆,悉虏其妇子,击获甚众。”他们对黄巾军烧杀虏掠,无所不为。张角“先以病死”,也被“剖棺戮尸,传首京师。”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规模的黄巾起义,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下,基本上失败了。但是,青、徐、豫各州郡的黄巾军,仍然继续坚持战斗。青州黄巾军还有战士三十万,合男女老幼共百余万人,于初平二年(191)攻入兖州,杀了兖州刺史刘岱,使反动统治者大为震恐。但终因力量悬殊,最后被曹操等人消灭。直到建安十二年(207)余下的黄巾军,又攻杀了济南王刘贇,坚持战斗二十余年。此后,张角的太平道仍在民间秘密流传,农民起义的发动者还是经常利用它以及其他道教派别,作为联络的工具。但以后太平道的传授不明。其影响所及,从后来的明教中可以看到一点线索。
明教是在公元七世纪末,波斯的摩尼(一译“牟尼”)教传入中国,与道教相混合后发展而成的一种秘密宗教组织。尊张角为教祖,崇拜摩尼为光明之神,还崇拜日月,服色尚白。其主要教义为“二宗三际论”。所谓“二宗”,即指光明和黑暗两种势力;所谓“三际”,即指初际、中际、后际,也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它认为,光明和黑暗这两种势力,在混沌未开的初际阶段,是势均力敌的;到中际阶段,黑暗力量即超过光明力量,并压迫光明,因此,教徒必须团结一致向黑暗势力作艰苦斗争,经过斗争,光明力量就必然最终战胜黑暗力量;进入后际阶段,光明和黑暗便各复原位,不相斗争,矛盾得以调和。它还提倡素食、戒酒、裸葬,讲究团结互助,提倡教徒间互相救济,互通有无,称为一家,主张“平等,无有高下”。这些思想,反映了农民的艰苦朴素和友爱、平等的愿望及反抗压迫的意志。从上述内容来看,有些思想可以从张角的太平道所崇奉的主要经典《太平经》一书中寻找到渊源,说明明教和张角的太平道或许有一定的思想继承关系,它尊张角为教主,并不是没有其内在原因的。
(责任编辑:南有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