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勋践帝后称唐尧,号陶唐氏,先封兄挚为唐侯,国都迁至阳邑(即今唐县东北20里的南固城村,因地处尧山之南故名阳邑,《中国历史地图集》有明确标识),至今遗址犹存,为县级文保单位。《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按1935年版缩印本)释阳条载:“阳,地名,春秋昭十二年,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即今唐县东北。”
尧帝在阳邑执帝位十余年后迁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也是从古阳邑正南5里的浊鹿山西迁的(引自河北社科院地方历史编写组1998年出版的《河北古代历史编年》)。浊鹿山在今县城东北10里的北高昌村西,为一小山丘,山顶有近二亩的小平原,旧有龙坡寺。
尧在帝位七十年,没把大位传给嫡子丹朱,而传给布衣贤者重华,开创了选贤继位之先河。
重华继帝位后,称虞舜,号有虞氏,先将帝尧故都阳邑改称唐邑(见《中国历史地图集》),复封尧子丹朱为唐侯。为避免丹朱干扰,迁都至上虞(即今浙江省上虞县)。《中华大字典》释虞条载:“虞,上虞,地名,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县北有百官桥,又称百官镇。”
禹继帝位,史称夏禹,复将国都迁回尧之故都唐邑(即今唐县南固城村)。《中华大字典》释唐条载:“唐,地名,帝尧夏禹所都之墟,汉置唐县,属冀州中山国,即今直隶唐县治。”今唐县的南固城村,中古为唐尧、夏禹两帝都城无疑矣。
(责任编辑:绵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