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万姓祖先堂 > 百家姓 >

古代巴蜀土著姓氏(一)

2009-12-11 16:49
来源:西部时报 作者:罗开玉
巴蜀地区历史悠久,是汉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来源之一。

巴蜀地区历史悠久,是汉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来源之一。过去,许多学人每谈蜀人先祖,辄称“湖广填四川”,似蜀由来无人。然笔者近年读史游蜀,常见土著姓氏,逐代繁衍,乃至于今,始知巴蜀人并非皆祖湖广。今川人虽多外迁后裔,亦不乏土著,后裔遍布海内外。且历代由外地迁入蜀地者,其中不乏最初由巴蜀迁出,由紧邻的湖广来川者中,数量尤多。

本文拟对历史上发源于巴蜀的姓氏作一清理研究,不仅从姓氏角度寻根,亦可了解古代巴蜀兄弟民族怎样通过接受、采用汉姓、汉文化等途径,逐步汉化之历程。

古巴蜀

一、巴蜀“姓”的兴起与中原同步

古巴蜀有大量土著民族。从考古资料看,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活动于此,繁衍于此,至新石器时代,四川盆地内部落、氏族众多,村庄林立;迄至商周,巴蜀内的各民族已形成了各自的民族特征。大概言之:今甘孜是西南地区的土著民族“夷”人的发源地。后来夷人主要分布在川西、滇西,少数迁入贵州。今川东北、川东、川东南主要是濮系民族,也是土著民族。商周至战国时期,巴蜀腹心地区如三星堆、如稍晚一点的蜀国、巴国等已初步建立起了国家机器,有的还处于酋邦或部落联盟阶段,但都以部落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四邻部落林立,有的还处于氏族社会阶段,但都已有了“氏”。氏,初为某一部落、氏族之称。

战国晚期,巴蜀“姓”开始兴起。这是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的结果和重要标志之一。秦灭巴蜀前,蜀人有“氏”而无姓。《世本》说:“蜀无姓,相承云黄帝后。”在西蜀各地战国早、中期墓中,常发现“巴蜀符号”印章。这些“符号”多有共同的组合符号、形式,甚至常见数印相同者。其中一部分当为“氏”印,即通常说的族徽。在新都马家大型木椁船铜、漆器上,又不见于外地他墓我认为此符号当为墓主之“氏”。该墓主,我认为是蜀开明氏分封在新都的诸侯之一。这说明迄战国早、中期,蜀人仍有氏无姓。秦入主巴蜀后,蜀人无姓的状况急速改变。此盖由秦及山东六国人民陆续入蜀引起。然中原地区之“姓”,亦非亘古便有,仍是入氏族社会后始有氏。夏、商、西周之时仅贵族才有氏;贵族中,一般男子有氏而无姓,女子无氏而只称姓。所以当时以氏“明贵贱”,以姓“别婚姻”。战国时期,家族和小家庭经济兴起,反映在文化风俗上,人民逐渐以氏为姓,姓氏合一;从全国看,基本上是入汉以后,男人才通谓之姓,一些边远地区仍存旧俗。蜀的许多地区,在战国晚期至秦汉间,家族、小家庭经济普遍兴起,也自然而然地掀起了由“氏”发展为“姓”的第一个浪潮。其时间同全国相比,并不落后。与蜀人不同,《世本》说巴人早在廪君时期就有巴、樊、瞫,相、郑“五姓”该支源于湖北武落钟离山(现长阳境内);巴的另一支,活动于川北的賨人,也有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然此非现代意义的姓,仍是“氏”。巴、樊及罗、朴皆氏族或部落之称,似西周、春秋中原之“氏”。常璩等为何以氏为姓呢?盖因其时代姓氏已经合一,后裔以氏为姓,不易区分了。秦汉之时,巴蜀“氏”朝“姓”转化,同时又兴起不少新姓。这种转化来得如此迅速,主要是受秦文化及中原文化影响,否则将同滇、黔、藏等地的其他兄弟民族一样,晚兴起若干世纪。当然,在巴蜀一些偏远山区的兄弟民族,氏向姓的转变晚迄唐宋以降,则更多地反映了各民族文化、各地文化互渗的漫长性。巴蜀民族姓氏的兴起虽曾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虽多具中原姓氏兴起的普遍规律和现象,亦自有民族、地理、风俗特色。

与全国相比,巴蜀早期姓氏的资料较为丰富。《华阳国志》载有巴蜀各地的众多大姓豪族。大姓的出现,非一朝一代可致,边远山区犹为漫长历史的结果。这些大姓中的相当一部分,当是由巴蜀土著民族逐步发展而成。蜀人姓氏的兴起过程,实际上就是家族制逐步取代氏族制的过程。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