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入门 > 国学名人 >

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的重要学者

2009-09-23 10:1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于省吾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于省吾把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甲骨文、金文的研究与考释和古代典籍的考证方面,取得了令人叹服的成果。

于省吾(1896~1984)古文字学家。字思泊,号双剑誃主人、泽螺居士、夙兴叟,辽宁省海城县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夕,东北形势急剧恶化,于省吾毅然变卖了家产,迁居北平(今北京)。他以强烈的爱国热忱四处搜求甲骨、陶瓷、古玺、古钱币、青铜器等历史文物,其中包括吴王夫差剑、吴王光戈等珍贵文物200多件,使这些文物免于流失国外。他潜心于古器物、古文字、古籍的研究整理,在辅仁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任教,讲授古文字学和古器物学,还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因藏有吴王夫差剑、少虚剑,得室名“双剑簃”。解放后,于省吾任燕京大学名誉教授,并将其多年珍藏的古代文物分别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历史博物馆,被故宫博物院聘为鉴定委员会委员。

1955年,于省吾调到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任教授,专门负责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他要求学生治学要科学严谨,实事求是,不能望风捕影,牵强附会;同时要敢于探索,勇于攀登,不要迷信。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及“文革”后恢复研究生制度,于省吾培养的研究生均成为国内古文字学研究领域的骨干力量。1978年,在于省吾的倡议下,吉林大学历史系古文字研究室和中华书局联合发起全国古文字学讨论会,宣布成立中国古文字学研究会,推举于省吾为中国古文字学研究会常务理事。1979年,中国考古学会在西安成立,于省吾又被推举为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

于省吾把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古文字尤其是甲骨文、金文的研究与考释和古代典籍的考证方面,在半个世纪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令人叹服的成果,为我国古文字和古代史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被公认为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专家。他对古文字的考释,一向以考文释义精审周密而著称。他坚信古文字是客观的存在,它们的形、音、义是可识、可读、可训的,只要方法得当,经过深入钻研及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多数古文字是可以被正确认识的。他强调研究先秦历史应以考古资料为主,历史典籍为辅。考古证据与典籍发生矛盾时,应据考古实证勘正典籍的错误。这一治学方法是其几十年实践的结晶,对研究先秦历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为学者们所称颂。

于省吾和郭沫若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学术上的交流,向郭沫若提供甲骨文拓片和古器物铭文照片,郭沫若在回信中说“日后必有重报”。后来郭沫若刚进北京时,请于省吾吃了一次烤鸭。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决定再版郭沫若流亡日本时的甲骨文研究成果《殷契粹编》,请于省吾对全书进行校改。郭沫若的另一部甲骨文著作《卜辞通纂》,也由于省吾作了全面校改。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组成《甲骨文合集》编纂小组,由郭沫若领衔,集体编纂《甲骨文合集》一书,于省吾为编纂小组成员之一。该书从15万片甲骨中精选出41956片甲骨,为甲骨文的集大成者,使甲骨文研究资料匮乏的局面得到了彻底改变,极大地推动了甲骨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一书,是他在古文字研究方面的代表作。该书共考释前人未识或虽释而不知其造字本义的甲骨文约300字,占全部已识甲骨文字的四分之一还多。从而使该书成为罗振玉、王国维以来考释甲骨文字的最重要的著作。他对古文字的研究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结合许多有关学科的知识来进行的,从而合理地解决了“玄鸟生商”“《尚书·召诰》中一段500字的话到底是谁说的”等久悬未决的问题。他利用古文字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古代史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在40年代自印了三本考释甲骨文的专著,50年代以后又在刊物上发表了不少考释甲骨文的文章。后来他对已发表的甲骨文考释加以删订,加上未发表的甲骨文考释,编成《甲骨文字释林》,由中华书局在1979年出版。于省吾在从事古文字研究的初期,撰有《双剑誃吉金文选》(1933)。后来陆续发表了不少研究金文的文章。他在晚年准备把已发表和未发表的金文考释编成《吉金文字释林》,可惜没有完成就去世了。于省吾还曾致力于古器物和古文字资料的搜集整理,先后编著了《双剑誃吉金图录》(1934)、《双剑誃古器物图录》(1940)和《商周金文录遗》(1957)等资料书。

(责任编辑:昭君公主)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