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份、3月份近一个多月以来,美国媒体上一大一小两则关于中国文化的消息耐人寻味:中国歌剧《霸王别姬》在美国六大城市巡演,西洋艺术形式演绎中国古代凄美爱情经典,其艺术水准和文化底蕴令美国公众惊叹不已;美国知名动画片制作室尼克工作室于2月7日中国农历新年推出《你好,开兰》系列中英双语动画片。美联社的报道称,这部动画片背后的潜台词是:中国文化将不再是异国情调的代名词,而成为美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由这些报道,我们可以自豪地定论,中国的文化元素正不断在美国渗透蔓延着,可以说已在美国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中国文化元素随处可见
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及纽约总领馆工作多年、负责文化事务的公使衔参赞舒晓,对中国文化在美国的兴起深有感触。
他认为,中国文化的不同层面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美食享誉世界已久,如今美国中餐馆的数量已超过麦当劳、肯德基在美国本土数量的总和;流行服饰,电器产品,美国人的生活已离不开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中医也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看到了它神奇的魅力,等等。除此之外,中国文化热还表现在艺术、思想、社会习俗等诸多层面。
美国人早在殖民地时期就有收集中国古代瓷器、绘画艺术品之风,此风一直长盛不衰。上世纪末以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收集中国的现代艺术品,这又进一步刺激了中国艺术在美国的发展。2003年,纽约市率先将中国春节定为法定节日,如今,许多州和城市提出议案,准备效仿。春节已成为华人和其他族裔共同欢庆的节日。
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也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一是由漠然到重视,量明显加大,几乎天天都有。二是内容从十足的负面转向中性,甚至不乏客观报道,特别是体育文化财经版的内容,这一特点尤其明显。媒体对中国关注,让美国人记住了许多华人名人。百人会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郎朗、姚明、马友友等文艺体育界明星对美国人来说是耳熟能详。
中国文化热的重要原因
经济的迅速发展是中国文化热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中国文化热背后的原因,记者采访了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问题专家哈里.哈丁、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和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美方院长刘全生教授等有关专家。他们解读的角度各异,但和舒晓一样,都认为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是一个重要因素,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美已互为最重要的经贸伙伴,美国已无法无视中国的影响。
哈里.哈丁认为,美国目前的中国文化热与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兴起的日本文化热有一定相似性,当时正值日本经济迅速膨胀、美日经济关系空前密切时期。软实力概念的倡导者约瑟夫.奈也认为,中国经济非同寻常的表现,让人们对中国钦佩不已,对产生这一经济奇迹的文化充满好奇和向往。
舒晓还强调了选票因素。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06年的数字,美国现有360万华裔,占美国人口的1/100多。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美国华人不仅数量有了明显增长,而且华人移民所受教育的水平也大大高于美国成年人口的平均水平,华人移民从事专业工作和中高收入家庭的比例都超过了美国本地人的平均水平。
如果说老一代华人大都从事体力劳动,餐馆、洗衣店、杂货店是他们谋生的主要方式,处于美国社会的底层和边缘,那么新生代华人在经济、科技、艺术等领域的杰出表现正颠覆着美国人眼中的华人形象。
随着华人经济、教育水平的提高,其参政意识和权利观念逐渐苏醒。长期以来,华人被视为政治冷淡一族,游离于主流政治生活之外。近10多年来,这种现象开始扭转,越来越多的华人领悟到,参与政治投票是表达华人社会声音、反对不公正待遇、维护正当权益的有效途径,一些杰出华裔人士成功跻身美国政坛。目前,在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和东海岸的纽约,华人参政意识的上升态势最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