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春秋楚国人,姓李,名聃,留世五千言,后人名为《老子·德道经》,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老子五千言才被汉儒颠倒篇序,成为道篇居前的《道德经》,流传至今,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国。
老子的德道学说思想,上承于伏羲的“易道文化”和黄帝的“法道文化”思想,产生于修之身而天人合一的深邃实践体验之中。老子居于道○而用德一,继承和升华了“易道”与“法道”思想,建立起囊括易道與法道思想精華的“德道”思想,構成中国古代道德文化的大系统论。老子的思想是公认的“百家之祖”。迄今为止,《老子》在世界上的各种语言版本就高达二百六十多种。老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位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被誉为东方巨人,中国和世界的第一哲人。他的著作,在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等等方面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胡锦涛主席2003年访法期间,在法国国民议会的演讲中曾提道:“500年前,法国文学巨匠拉伯雷在其传世之作《巨人传》中就曾喻示‘智能的神瓶’在中国。”这“智能的神瓶”就是指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以老子思想为代表的“易道”、“法道”“德道”思想,天人合一修身实践而诞生的经典才是真正的“智能的神瓶”。
一、老子思想在西方深入人心
老子是中国的老子,同时是世界的老子。世界正在全面走近老子。
當代社會發展進入上個世紀末以後,人们常常非常诗意地說“我們已經進入了‘地球村’的時代”。这个名词,正在給人類以真切而成為現實的感覺。地球村和全球化,正在迅速地逼近每一個國家和地域,進入每一個人的生命之中。“全球化”,成了一个十分具体而正在实施的名词。面對“全球化”的到來,隨著中國溶入世界,世界進入中國,我們需要思考,“全球化”是什麽在進行“化”?“化”的內容是些什麽?怎样完成“化”?如此“化”的后果是些什么?我们如何正确地迎接和面对全球化的时代?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天涯若比邻”的名言已成事实,全球化的互动交流在地理空间的骤然消失中快速地运行。我们随时都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化”在全球化之中,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个交流融合环节。
当全世界都在电视上关注这次足球世界杯的比赛时,开赛后“足球皇帝”贝肯鲍尔俨然成了“空中飞人”。为了方便他在12个赛场之间奔波,赞助商为他提供了一架直升机,德国媒体将这架专机命名为“空中老子”。老子之名随着世界杯的进程而传遍全世界各个角落。
足球皇帝贝肯鲍尔欣赏和崇拜老子,这在德国并不算新闻。早在青少年时期,喜欢读书的他就涉猎了老子的著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了当时他最喜爱的格言。当他称雄足坛后,仍不忘老子的忠告:“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他带领德国队夺得大力神杯后却突然“隐退”,很多人表示不解。直到接受《明镜》周刊采访时,他才引用老子的一句话:“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而表明心迹。几十年来,老子的《道德经》一直放在他随身携带的公文箱内,成为他的必读之书。
德国电视台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老子是德国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国人”,每四个德国人的家庭里就收藏有一本老子的《道德经》。一位叫马克的德国人说:“这是中国的经典,也是我们的经典。” 我相信这比例比中国家庭藏有《道德经》的比例会高出许多倍。
说到这里,我相信中国人中有极大比例的人都没有看过《道德经》,也有很多人不知道老子的思想。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著名经典,被作为精神的食粮而提倡民众广泛诵读应用,也许只有中国没有这样做。在基督教民族的领域中,几乎每一个人都要读一本书——Bible,那就是《圣经》;在伊斯兰教民族的领域中,他们共同诵读的一本书就是——《古兰经》。唯独占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却没有一本书是供给所有人学习诵读的,这是非常奇怪的现象,西方人也不能理解。
西方人都那么喜爱老子《道德经》,而《道德经》作者故乡的许多人,却还并不知道自己的国家民族有这么一部珍贵的经典值得学习和阅读,真是有点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味道。我的德国朋友问我:“你讲解老子讲得这么好,我们学习和实践后受益非浅,为什么你们国家不应用这一瑰宝呢?”我只好苦涩地笑一笑说:“我们民族本身具有这一文化的深厚底蕴,现在又处在全面学习西方优秀文化的忙碌之中,暂时还没有时间顾及这些。”
西方哲学家和西方人阅读《老子》,并没有从宗教的角度解析认识她,而是从道德文化与大智慧思想的角度上热爱她,他们都是要从中获取能够拯救西方文明危机的良方以及获取智慧的营养。而他们的确也发现,《老子"德道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理解、为人处世的自然态度、德性培养的修行方法等,对弥补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强权意志,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对个人的心理健康、精神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