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而言,由于以老子为代表的伏羲黄老学说,用易、用法、用德阐释大道,他们都是通过修之身进入道的境界之中而言万事万物,因此他们的学说具有无可比拟的大系统论性,对于万事万物都具有科学指导性。因此,老子的学说广泛地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重视。
我们试想一下,孔子当年三次问道于老子,也未能步入老子的道,只好退而提出“志于道,依于德,据于仁,游于艺”的教育和学习实践方法来不离于道。那么,我们现代人已经处在“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的时代,又如何能够仅凭后天所学习的丰富知识去走近《老子》,进入《老子》呢?
老子告诉我们说:“修之身,其德乃真”,这个“真”字在这里具有双义,其中还含有德丰“真”必成之意。这个“真”字,在甲骨文中的象意表形,“真”字的下部结构就是象喻在体内用坩埚和鼎炉,对精气神进行烹炼,从而使人的精神系统得到升华,进入比较稳定的天人合一状态。“真”字,它所表述的就是天人合一境界。所以,从前在修真界内部曾经有一句警语:“未修真时莫解老,……”,以此告诫后进者必须真实地在心身中实践“修之身,其德乃真”。
“解老”,除了必需修之身以外,还应当高度重视中国道学在历史传承上的“隐喻藏诀”之秘,这个道学内部的技术方法,常常被外界所忽视。这一点,如果将帛书甲本《老子》与通行本《老子》一起进行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稷下学宫对《老子》的修订,汉儒对《老子》的修订改造,使《老子》产生多种版本。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是修订者都没有得诀知密,没有注意到隐喻藏诀而仅凭个人后天智识和社会需要而进行擅自修订。比较简帛以及多种版本之后,我们就不难发现帛书甲本是最为接近《老子》原著的版本,因为其中藏有大量直指人心的修真达到天人合一状态的方法论。甲本与乙本在墓葬中同时被保存,其实也就暗示着当年社会上极其重视《老子》,但是不识隐喻藏诀却难以解读《老子》。对于流传的版本难以取舍,才会一并保留。
黄帝的思想不是独裁与专制思想,黄帝思想的精髓是法道,心身法于大道而修身平天下。为帝者必须修身用道的法则与规律内治心身和外治天下。这些要求,对于一个长期受窦太皇太后管制与制约的年轻气盛的汉武帝而言,无疑是个精神枷锁,而且窦太后还因为道儒之辩而杀了他的两位儒学朋友。汉武帝在窦太后去世以后,逆反心理自然需要得到释放的空间,在此背景下汉儒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也可能根本就是在汉武帝直接授意下献策),也就正中下怀,获得采纳和全面贯彻实施。
这一破一立的全过程,虽然未见详细的文字记载,但是从《黄帝四经》突然全面地消失,而《老子》的版本也多家相继迭出,我们不难窥见当时黄老经典的命运。汉儒一朝登上在国家文化教育上的“独尊”宝座以后,也就一扫文景黄老之治时期的“百家齐放,百家共存”发展的局面,相继展开了对先秦典籍的全面改造。在汉代,校书是经常的事,设有“校书郎”之类的专门官职,建有“东观”、“兰台”之类的专门机构。还设有一系列的官方会议(石渠阁会议、白虎观会议等等)讨论“五经异同”,从不同的角度整理、诠释经典,包括石经的刊刻内容。现知最著名的典籍改造,当属西汉末年刘向校书的大改造。所有这些站在汉代儒学观念上改造,都必然对典籍的原貌产生显著的影响。
对《老子》这一经典的改造是比较显而易见的典型改造,我们从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本《老子》且有大同小异的甲、乙两种版本,就已经使人大开眼界了,它们的发现为《老子》研究开辟了新天地。1993年,湖北荆门出土的郭店竹简中,又发现了大为不同的《老子》版本。这些情况说明《老子》文本不仅从战国到汉初存在着变化,进入汉代以后也有不少变化。后来严遵的《老子注》、《河上公老子章句》,还有我们现在无法看到的邻氏本、傅氏本、徐氏和刘向的传说,所有这些,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后人对老子原著创造性的改造和诠释。
面对复杂而内容各异的《老子》不同版本,我们只有站在伏羲黄老学说本身“修之身”的特定立场上,不断精进于“天人合一”的状态中,同时注意详析历史背景,注意把握先圣自如地遣用汉字,运用汉字象意藏诀等特点,深入细致地开展对《老子》的研究,我们才可能走近《老子》,走入《老子》,实现与老子居,与老子谋。
三、老子思想必将主导世界文化复兴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一场初具规模的道德文化复兴运动已经开始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的道德文化复兴与人类历史上所有文化复兴运动不同,它并非是单纯从政治思想界和文化界触发其生成,而是以科学界为先锋,由西方一大批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从各自领域的新发现所发起的一场道德文化复兴。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早就宣称:“如果人类要生存下去,我们就需要一个崭新的思维方式”,而他的办公桌上就有一本老子《道德经》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就指出:西方“新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刀,它可以用来为人类造福,但……也可能毁灭人类。”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德文化思想,并非运用简单的直觉或者灵感进行认识事物,而是通过“修之身”而实践天人合一的方法以后,在稳定性的慧识中全面观察而得出的不朽结论。“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就是“修之身其德乃真”而进入天人合一状态后的必然结果。
《老子"德道经》最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协调性,她和西方以逻辑推理反复试验分析的方法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大系统论就藏在其中,所以西方科学家才回过头来,掀起了西方的老学研究热潮。在国际上,西方众多学者和有识之士所青睐看重的,正是这个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的内求方法论。
以老子为代表的中国道德文化,既属于中国同时也属于世界。中国道德文化的研究方法论与西方文化研究方法论虽然各不相同,历史上曾经分道扬镳,中国也曾经主动放弃和丢失。但是,在21世纪这两种方法论必将会携起手来共同前进,造福于整个人类和地球。
我们的中华民族已经进入了一个道德文化全面复兴的时代,这是天道赐予我们中华民族的机遇,21世纪是一个中华道德文化传遍世界的世纪。为往圣继绝学,正如老子所言:“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用易、用法实践德道的学问就是绝学。中華的绝学,就是以伏羲黄老为代表而组成的传统道德文化主根和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传统道德文化辅根,共同深植于中华道德信仰厚土之中的参天大树。这棵道德文化的大树,一旦真信的土壤生成,就必定会古木逢春,枝繁叶茂地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