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
本来,世界各国都创造了文字与书写工具,天天都有人在楔子,但只有我国才把字变成一门艺术。这是由我国文字的独特性与工具的独特性所决定的。
我国的汉字是在描摹客观事物的过程中诞生、发展起来的,具有很浓的形象性。最初的汉字,一个字常常就是一个简单的图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书画同源”。后来,文字经过不断的整理、简化,字形表面上的形象性逐渐淡化,但总体上仍然属于象形文字的范畴。另一方面,在自行演变的同时,历代书画却更重视汉字笔画与造型的审美情趣。把汉字的形象性从每个字具体地表现一种事物,发展到用壁画、间架、气韵更概括地反映客观世界,这实际上是书法形象性的更高表象。书法因此才与绘画分流,真正成为一门独特的意象化的造型艺术。毛泽东同志当年为中央理论刊物提写的刊名“红旗”,不是简单地描摹红旗的具体形象,而是从红绸舞中受到的启示、得到灵感,用流畅的线条表现出一种长绸飞舞的景象,体现出汉字书法艺术特有的形象性。平时,人们常用“龙飞凤舞”、“满纸云烟”等来表示观看书法作品时的感受,也正是着眼与一种意象化的造型。
书法的书写工具是毛笔与墨汁,作品一般书写在宣纸上。这种工具的特殊性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毛笔的特点是,软才能产生粗细、方圆、枯湿、疾缓、流涩等变化,正如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邑所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只因笔软才使笔画产生千奇百怪的变化)再加上墨汁的浓枯,宣纸的性能,就给书写者提供了广阔的创造天地。创造,正是艺术的生命。就某种意义来说,中国书法正是凭借着特殊工具所提供的创造性,登上了艺术的殿堂。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应该为祖先的创造精神感到自豪,同时有责任发扬广大。
书法在世界艺苑中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而在我国却是群众性艺术之一。书法是从实用的书法发展而来的,两者间密不可分,使得书法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古代能够从事书法艺术活动的人大多是帝王将相、文人学士,但他们却不能垄断这门艺术。民间众多的不知名的书家,在抄经、书碑等实践中不短为书艺增光添彩。就是文化层次低下的劳动群众,虽然不能挥毫作书,但也有兴趣对日常所见的春联、店牌赏析品评。千百年来,多少风云人物的名气已烟消云散,但至今一提到书圣王羲之,仍然是妇孺皆知、交口称赞。这也说明了书法艺术之花植根于深厚的群众基础之中,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近几时年来,在日常工作学习中,钢笔逐渐代替了毛笔,但书法艺术的传统并没有中断。如于右任、沈尹默等老一辈的书法家,毛泽东,董必武等老一辈的革命家,鲁迅、郭沫若等老一辈的文学家,陶述曾、李国平等老一辈的科学家,都对书法艺术怀有极大兴趣,作出 可贵的贡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焕发,“书法热”应运而起,传统的艺术奇笆正在时代的雨露下重放异彩。
书法艺术独特性与普及性的奇妙结合,使得它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成为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一种表现,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与尊重。早在西晋时期,中国书法就传入了日本,至今已生根开花。当前,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中国书法也引起了东南亚、西欧、美国、加拿大等地艺术家及各阶层人士的兴趣。我国这门特有的民族艺术正以新的面貌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三味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