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们集体诵读国学经典。教孩子学国学最重要的目的,是让他们依照书中所规范的那样行事做人。
国学第一课被安排在一个古色古香的会馆举行,教室后面站着的家长也和孩子们一起诵读。
一个做广告设计的80后小伙子,在自己的家里办了一个国学馆,专门免费教孩子学习国学经典,并且给自己的客厅取了一个很雅的名字——“养正书院”,有“培养浩然正气”之意。
每到周末,他的住处就会聚集十多个4至15岁的孩子,诵读国学,学习礼仪规范,见面时需鞠躬行礼,让人恍惚来到了古代的私塾。
对于让孩子学这些经典之作,他有着自己的理解——学国学经典,目的不在于提高文学修养,而在于从小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行,在他看来,“这些对人最重要的东西,在现代教育中正严重缺失”。
这个叫王卓瑜的80后,正在尝试用他“另类”的教育方式,将几千年的国学经典,在一群孩子们的身上得以新的发扬。
“会背并不算什么,我教孩子学国学最重要的目的,是让他们依照书中所规范的那样行事做人。”
周六早上9时,宁波柳庄社区的一幢居民楼一层,传出一阵稚嫩的读书声。
领读的,是个6岁的小姑娘,坐在小椅子上脚才刚刚够着地,一脸的稚气,手上却捧着古代私塾必读的课文《弟子规》,文中360句、1080字,小姑娘发音字字清晰,让记者也不禁为之惊叹。
十几个4至10岁的孩子坐在小书桌前,跟着她在一起诵读,有时孩子们也会想扮演领读的角色,碰到自己熟悉的几句,就提亮嗓子抢着和领读者一起诵读。
每每碰到这种情况,王卓瑜总是笑盈盈地看看孩子,他希望孩子之间这种小小的竞争,对培养他们对国学的兴趣产生一些帮助。
上课时的王卓瑜,戴着黑边眼镜,穿着一件黑色的中山装,脚上的黑布鞋一尘不染,颇有几分私塾先生的样子。
不过,最具有先生风范的,还要属他手上的那根20厘米长的红色戒尺。大多数的时候,他都把这根戒尺背在身后,在孩子们当中来回走动,只有看到开小差的孩子,他才会用戒尺在桌子上轻轻敲两下,以示警戒。
王卓瑜上课的方法是,先诵读一个小时的国学典籍,然后放相关的动画片,自己再着重讲一些和今天诵读的书籍相关的内容,加深孩子的理解。
周六来上课的这批,是属于年纪偏小的孩子,王卓瑜让他们学的,是过去私塾入门级的读本《弟子规》,全文三字一句,非常适合孩子的语言特点,而且这篇文章教的是一个人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正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内容。周日上课的大一点的孩子,现在已经在上《论语》了。
两遍跟读后,王卓瑜让孩子们休息,开始放动画片,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内容,所有的孩子都一下子挤到了电视机前。这天放的,是关于二十四孝的故事,其中一个就讲到汉文帝倾心照顾生病的母亲的故事,当讲到汉文帝每次给母亲喂药,都要先尝一尝药,等不烫的时候才给母亲喂下时,有个孩子突然冒出一句:“亲有疾,药先尝,昼夜待,不离床。”
好几个在后面陪读的家长,都露出惊喜的表情。王卓瑜告诉记者,孩子的记忆力是惊人的,像《弟子规》这样长度的文章,每天诵读两三遍,一般小孩子一周就会背了。
“但是会背并不算什么,我教孩子学国学最重要的目的,是让他们依照书中所规范的那样行事做人。”王卓瑜说。
与过去的老先生不一样,这个1984年出生的小伙子,喜欢用轻松的方法引导孩子去理解古文。在他看来,“美和德行,在感官上是相通的”。
王卓瑜上课的教室,是他家的客厅,20多平方米的地方,放了四五排小课桌,正面墙上,左边挂着老子的画像,中间挂着一幅匾额,上面写有“果行育德”,据说这是一位学者听说他义务开办国学馆,特意为他提的字,激励他在育德方面做出成绩。
从2006年开始,王卓瑜就在家里免费给孩子上国学课了,那时他自己才22岁,刚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工商学院广告设计专业毕业不久。
“虽然我父母都是绍兴嵊州的农民,但是因为家族环境的影响,我从小特别喜欢传统文学,小学的时候我就可以背下整本《论语》了。”如果要追根溯源,王卓瑜热衷国学还真有一些说法——他的祖先,是有一代“书圣”之称的王羲之,在王卓瑜家的族谱中记载,王卓瑜是王曦之的“第55代玄孙”。
如果还要说开去,卓瑜也不是他的名,而是他的字,他的名是玮瑜,不过身边的朋友已经都习惯了学古人的习惯,用字来称呼他。
“根据记载,王氏家族就有开办‘义学’的传统。”王卓瑜说,开办免费国学馆,多少也是在延续祖先的这个传统。
“当初来上课的,都是朋友的孩子,周末的时候让孩子来书院,除了读书,还和我吃住在一起。”王卓瑜觉得,“身教胜过言教”,“道德品行的教导,不是说会背几句诗就能完成的,更重要的是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灌输,大人的一言一行是学生最好的教材。”
与过去的老先生不一样,这个1984年出生的小伙子,喜欢用轻松的方法引导孩子去理解古文,比如故意把礼仪做得很夸张,孩子觉得很新鲜,有时甚至哈哈大笑,自己也跟着学,做得多了也觉得习以为常了。
因为自己是搞广告出生,王卓瑜还特意找来了相关的动画片,用多媒体教学,又请来了自己读书时的班主任和几个朋友,教绘画和书法,因为他觉得“美和德行,在感官上是相通的”。
对于孩子学国学,王卓瑜认为目的不在于提高文学修养,而在于从小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行,在他看来,“这些对人最重要的东西,在现代教育中正严重缺失”。
在采访时,记者接触到了好几位孩子的母亲,其中有3位都是老师。像7岁的吕泽权的母亲朱敏花,就是一位中学的英语老师,从今年3月份开始,她每周都会送儿子到这里来上一天的课。
“我自己是老师,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也许会反思的多一点。”朱老师坦言,现在学校教育学得基本以知识、技巧为多,以考试为目的,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显得很浮躁,而对做人的基本礼仪规范,却是少之又少。
每次送孩子来上课,朱老师都坐在最后一排一起听,王卓瑜讲的古圣先贤的道德故事,她自己也是听得深受启发,“知礼仪、明孝悌、讲仁德,这些教育我觉得自己也需要补课。”
一些在古书中的基本礼仪规范,已经被我们长时间地忽略,当再次出现在生活中时,反而显得有些别扭起来。王卓瑜希望等孩子学有所得时,能够反过来影响家长的素养。
在课间休息的时候,记者发现这些不到10岁的孩子,显得特别懂事。大孩子会带着小一点的孩子做游戏,小姑娘把自己带来的奶糖发到每一个人的手中。
看到有陌生人进门,孩子们会先鞠躬行礼向别人问好,一些第一次来的客人经常会被这样的大礼“惊”到,忙不迭地给孩子还礼,场面颇有意思。
这些在古书中的基本礼仪规范,已经被我们长时间地忽略,当再次出现在生活中时,反而显得有些别扭起来。
(责任编辑:国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