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新加坡近二十年来的鲁迅研究,却别是一番景观。新加坡的学者在关注中国大陆的鲁迅研究的同时,更多地融入了世界性的学术研究大势,开始客观、理性地从事鲁迅研究,并在鲁迅思想的探寻、鲁迅作品的诠释和鲁迅语言艺术及修辞手段的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其代表学者就是王润华教授和林万菁教授。他们每年都在高校开设鲁迅研究的课程,并鼓励学生以鲁迅研究为论文写作的方向,仅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的研究鲁迅的学位论文就有十几篇。林万菁教授的代表著作《论鲁迅修辞:从技巧到格律》从修辞学的角度来探讨鲁迅的作品,认为鲁迅的作品中有其独特的修辞风格,其基本特征就是矛盾力所构成的“内摄”兼“外铄”的特殊风格;全书共分三编十章,旁征博引而不避烦屑,创获甚多。至于王润华教授,从1976年发表第一篇研究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论文《西洋文学对中国第一篇短篇白话小说的影响》至今,鲁迅研究一直就是他最为专注的学术领域。其学术专著《鲁迅小说新论》和《从周树人仙台学医经验解读鲁迅的小说》、《回到仙台医专,重新解剖一个中国医生的死亡》等学术论文揉合学人的严谨和诗人的才情,多角度、多层面地探寻鲁迅的艺术和精神世界,充分地展示了他宏阔的学术视野和专博的中西学养,无疑代表了新马鲁迅研究的最新成果。
结语
以上是对鲁迅在新马的影响和新马的鲁迅研究的一个概述。总的来说,鲁迅的创作及其思想在新马,由二十年代的寂寞和被误解开始,经过很长一个阶段的喧嚣(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被误解)之后,到了八十年代方才摆脱“左倾”的政治式的图解,被视为客观的学术对象,从街头走向大专学府,褪去浮华,返归本真,新马的鲁迅研究者也因此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过程,虽多曲折,但终归还是令人欣慰的。
参考文献:
[1]方修.马华文学史论[M].香港:香港三联书店,1986.
[2]王润华.从反殖民到殖民者:鲁迅与新马后殖民文学[M].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学术论文第144种,2000.
[3]章翰.鲁迅与马华新文艺[M].新加坡:风华出版社,1977.
[4]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5]鲁迅.呐喊.自序[A].晨报·文学旬刊[N].1923-8-21.
[6]鲁迅.自选集.自序[A].鲁迅.鲁迅全集(四)[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7]鲁迅.影的告别[A].语丝(4)[J].1924-12-8.
[8]支克坚.简明鲁迅词典[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1.
[9]郭沫若.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A].陈漱渝.鲁迅论争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0]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A].蔡元培.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C].上海:上海书店影印,1982.
[11]陈独秀.致周启明(1920年8月22日)[A].水如.陈独秀书信集[C].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
[12]方修.马华新文学史稿(上)[M].新加坡:星洲世界书局,1971.
[13]陵.文艺的方向[A].星洲日报“野葩”副刊[N].1930-3-19.见方修.马华新文学史稿(上)[M].新加坡:星洲世界书局,1971.
(责任编辑:绵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