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得主张静娴说:“第一次听到上党梆子时,我们都被这些演员的好嗓音镇住了,极具特色的表演充满了感染力。”上昆青年演员余彬也说:“上党梆子的粗线条,大轮廓,直出直入,强烈明快给我以深深的震撼。在同样古老的舞台上演绎同样的心境,诉说同样的历史,传承着同样的文明,我的心情异常兴奋。”
上海昆剧团团长郭宇对记者说:“从艺术特征看,上党梆子粗犷豪放,昆剧艺术流丽婉转;从表现手法上看,上党梆子显得粗拙,但正是由于其朴实无华,才更能显示出它身价的不凡。在娱乐群众之功能上,昆梆艺术殊途同归。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昆梆艺术本身就是一家。”
历史上昆梆本是一家
记者注意到,戏台前方央视戏曲频道、东方卫视、新民晚报、东方早报、文汇报等各路媒体,早早摆开架势进行报道。此次交流活动何以吸引众多知名媒体的参与?活动策划者、晋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军告诉记者,上党梆子是晋城很受欢迎的一个剧种,在农村有着很深厚的观众基础,昆剧《长生殿》是与《牡丹亭》、《桃花扇》比肩的不朽名剧,二者都是现代城市难得一见的“隔世遗音”,很受欢迎也就不足为奇。
新民晚报记者王剑虹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昆曲作为我国一种古老的艺术戏种,已经有600年之久。2001年,昆曲更是荣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榜首,被誉为‘百戏之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党梆子’这种古老戏种,是黄河流域上党地区戏曲文化的一种独特代表,源起于宋金时期,专门用于乐舞戏曲表演的乐台、舞亭和戏楼,则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历史承载。可以说昆梆渊源非同一般。”
国家一级作曲、市上党梆子研究会副会长吴宝明告诉记者,有史为证,早在400年前,昆曲就来到了晋城。历史上昆梆本是一家。上党梆子虽名梆子,实为昆(昆曲)、梆(梆子)、罗(罗罗腔)、卷(卷戏)、黄(皮黄)五种声腔同台演出的剧种。只是由于戏曲声腔历史的流变,昆曲才渐渐退出梆子的舞台。今天的交流活动,可以说是昆曲回家。
为围棋文化节增色不少
交流表演罢,晋城上党梆子剧团团长张保平和上海昆剧团团长郭宇互赠礼物。随后两地艺术家余兴未尽,顶着大太阳在古戏台前开起了座谈会。对双方剧种的唱腔特色大家均表现出极大兴趣,追溯两个剧种的渊源,交流观感,谈得不亦乐乎。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康吉仁表示,昆剧团的到来为本届围棋文化节增色不少。同时,此次海派文化与内地文化交流活动也意义非凡,通过这种形式,势必促进晋城、上海两地的文化、经贸的交流和联动。同时,将为晋城注入新的文化理念,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
郭宇一再表示:“感谢晋城市委、市政府的邀请,使上海昆剧团全体成员有机会参加这样一次规模宏大的国际围棋文化节,进而有这样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近距离感知晋城古老戏台和戏曲文化的魅力。”郭宇说,戏曲艺术追根溯源可媲美围棋历史,愿晋城、上海两地以围棋为媒、以戏曲为媒,继续加强联系和交流,促进双方文化的共同提升和发展。
立足舞台50年的上昆老艺术家张静娴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在这个珍贵的机会里,亲近如此古老的戏台,有一种戏曲回故土的感觉。我内心十分感动,心想原来中国的戏曲就是在这样一种舞台上,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氛围里诞生的。”张静娴还说,多年来她去过很多个国家和地区表演,数岱庙这次最受感染。“在如此简陋的舞台上,面对台下近在咫尺的老少观众进行演出,我还是头一次。”
“今天的经历将永生难忘,为我们参加‘中国·晋城棋子山国际围棋文化节’画上了一个完美句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剧传承人、有“活唐明皇”之称、被誉为中国昆曲“首席官生”的蔡正仁如是说。
(责任编辑: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