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洼村人人都能唱曲剧,农闲之余常自娱自乐。
河南曲剧也叫河南曲子,是中国戏剧史上最年轻的剧种,从诞生至今不过80多年时间,却凭借优美动听、易学易唱的特色,深受群众喜爱,成为河南省第二大地方剧种。曲剧是怎么形成的?根在哪里?在登封市颍阳镇的李洼村,“3岁的孩子都会唱曲剧”,村民们都坚信河南曲剧的诞生地就在他们李洼村。一些嵩山文化研究者也认为李洼村是曲剧的故乡。农历六月十三的庙会,是李洼村的“曲剧节”,爱好曲剧的朋友们,不妨8月3日(农历六月十三)到李洼村去寻“知音”。
3岁孩子都会唱曲剧李洼村人人都会唱曲剧
昨天上午,60多岁的李长海下地归来,还没进村就听见了锣鼓和弦子声,来不及回家换衣服,穿着背心和短裤的李长海就直奔村口老榆树下,只见老碾子旁边已经坐满了大人小孩儿。见李长海走来,众人纷纷招呼他:“来一段!”李长海也不客气,大步走进人群,嗓子一亮,乐声四起,一曲《戒毒》引来阵阵喝彩。
像李长海这样张开嗓子就能唱曲剧段子的村民,在李洼村实属平常。61岁的程章是个憨子(弱智),但他唱起曲剧段子来,一点也不比常人逊色。只不过程章是“肉弦子”,唱戏从来不要别人伴奏,而且还会用口哨演奏曲剧段子。
“在俺李洼村,3岁的孩子都会唱曲剧。”70多岁的李泰老人自豪地说。
曲剧之父是地道的庄稼汉
曲剧是河南省第二大地方剧种,也是中国戏剧史上最年轻的剧种,名列第八位,全国10多个省市都有曲剧团体。
“曲剧的前身是高跷曲子,从高跷曲子到河南曲子,经过了三部曲,即高跷曲子——台子曲子——舞台曲子(河南曲子),这三部曲都是在颍阳镇李洼完成的。”今年64岁的李贯通是颍阳镇的一名退休干部,对河南曲剧颇有研究。
李贯通告诉记者,“民国”十五年,也就是1926年春末夏初,临汝县郑铁楼村朱万明的高跷曲子班来到李洼村卖艺谋生。当时的保长李祖白安排他们住在李家祠堂,村里的人热情招待他们。谁知朱万明等人在村里摆开场子刚唱了半天,就下起了大雨,五六天后才放晴,地上到处是没过脚脖的污泥,踩高跷是不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