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河南曲剧的故乡 3岁孩子都会唱曲剧(3)

2009-08-05 11:51
来源:中原网 作者:佚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李洼村的曲剧团曾改名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活跃在曲剧舞台上,自编自演的很多曲目在文艺会演上连连夺冠。“文革”后,又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李洼村的曲剧团曾改名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活跃在曲剧舞台上,自编自演的很多曲目在文艺会演上连连夺冠。“文革”后,又更名为李洼曲剧团,足迹遍布灵宝、陕西、洛阳等地,直到1997年还在演出。

李洼曲剧团为曲剧界造就了不少人才,如新乡市曲剧团团长李长青;原登封县曲剧团的李显功,人送外号“三不服”,唱红了几个省市县;李秀伦在2001年夺得123期梨园春擂主;河南省曲剧团的耿更辰曾在中南海演出,受到周总理接见并合影留念……这样的名单还很长。

李洼曲剧团对曲剧的贡献,让很多大剧团都望尘莫及。

农历六月十三,庙会寻“知音”

李贯通从小在李洼村长大,退休后开始着手整理河南曲剧。李贯通说,他和村里商量好了,今年农历六月十三庙会期间,村里人除了搭台唱戏外,还会设置一些小唱段式的戏迷会,让喜欢河南曲剧的朋友都有机会展示一番。

不过,李贯通提醒前来听戏赶会的游人,农历六月十三的庙会有个怪现象:每年庙会期间,唱戏开演半个时辰时,原本晴空万里,却会突然降下一场大雨,半个时辰过后,又烈日当头,很多时候雨也只下方圆二里地。年年唱戏,十有八九要下雨,直到现在还很灵验。当地村民说,这是龙王爷回来听戏带来的喜雨,淋了雨昭示今后会有好运来。

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又名“高台曲”,流行于河南及湖北西北部,是在河南曲子和民间歌舞“踩高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并逐步成长为河南的三大剧种之一。

又有南阳曲子(大调曲子)和洛阳曲子(小调曲子)之分,唱曲牌,常用的有[汉江]、[扬调]等40多种。唱调柔和、婉转、轻快,具有明显的民歌特点。主要伴奏乐器有曲子弦、三弦、四弦、板胡、二胡、琵琶、筝等。传统剧目约有200部,题材多取自民间故事,表现家庭生活或儿女恋情,唱词道白通俗,富有生活情趣。代表剧目有:《胭脂》《阎家滩》《陈三两》《卷席筒》《风雪配》《寇准背靴》等传统戏和《下乡》《赶脚》《游乡》《李豁子离婚》《五福临门》等现代戏。

(责任编辑:七月倾城)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