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牧
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初调
我有芒绳募鼻穿,一回奔竟痛加鞭。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
书院复兴与国学热潮
对于近几年书院的再次兴起,“国学热”自然充当了助燃气,不过书院的盛行也同样反作用于“国学热”,它使国学的复兴变得根基更加深厚,养料更加充足。因为相比于其他方式,书院可以使国学的内涵得到更好的传播。当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高时,主体意识的强调也就开始变得刻不容缓,而主体意识又恰恰只能从中国自身的文化中寻找,因为,只有在本国的文化中,才能寻找到安身立命的支撑点。也正是基于如此原因,人们才恍然大悟般地开始了重返传统之旅。
历史中的必然选择
“与以往相比,您怎么看待当下全国各地都在营建书院的举动?”一个问题抛出后,记者得到了众多有理有据的回答。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尼山圣源书院院长牟钟鉴回答道:“可以说,各地书院建设是当前‘国学热’的组成部分。书院是弘扬国学的一种形式,国学是书院教育的内容。进一步说,书院能够使国学不停留在一阵风式的暂时热度上,而为持久的研究、传承、弘扬搭建坚实平台。在培育国学人才、养成健全人格、改善社会风尚、传播民族文化上下工夫,它必将得到社会认可,而且有着光明的前途。从深层说,国学的活跃、书院的兴起都是中华文化复兴和重建的表现。”
岳麓书院教授、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邓洪波则表示,“我认为当前书院重建至少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传统书院以多种形式与名目复活并参与现代文化教育活动;二是书院营建者和主持者的身份也呈现多样化特征。”
在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看来,现在之所以会兴起书院的热潮,是因为现代教育体制存在某些缺陷,学校是人成长的重要地方,而现代教育是很工具性的,是商品社会生产的标准化,大批量生产,这样不利于人才多样化发展。书院注重“人”的教育,求知只是一个完整的“人”的组成部分。
有人觉得,书院复兴的热潮是针对现代教育体制“批量化、标准化”的缺陷,期待以传统的师徒授受方式,更注重对“人”的教化养成;也有人认为,书院的存在为众多身份不同的思想者提供了创新的空间;同时,还有人寄希望于这种自在的学习方式能够冲撞刻板的学术藩篱,并培养或显现出几位可以称之为“大师”的人。
总之,无论究竟出于哪种原因,书院的再次兴起已成为现实,而这也意味着国人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已经开始有了渴求。对于这一现象,所有身在其中的专家学者自然感到欣慰。朱汉民和邓洪波曾经受伤的心就由此得到了一点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