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书院复兴与国学热潮(2)

2009-08-18 09:42
来源:长三角城市网 作者:佚名
因为早年间,当他们到韩国时,曾惊讶地发现,韩国的千元纸币上印的并非国家领导人的头像,而是韩国最有名的一所书院——陶山书院。后来他们还发现

因为早年间,当他们到韩国时,曾惊讶地发现,韩国的千元纸币上印的并非国家领导人的头像,而是韩国最有名的一所书院——陶山书院。后来他们还发现,在岳麓书院学习的韩国留学生从不直呼朱熹名字,遇到中国学生如此称呼,他们也会板着脸立即制止,生气地表示,应该称为“朱子”才好。

同时,这几年开始转向东亚书院研究的邓洪波还在日本发现,有些书院一直遵循着白鹿洞书院的学规,每次升旗仪式时,都会高声齐唱书院学规。对此,邓洪波曾经感慨过,“礼失而求诸野”,当我们的书院几乎都变成了文物单位之时,大家只能到国外去寻求研究样本,此话说来颇让人痛心。

还好,历史的发展总是在循环往复间调整着脚步。如今,当现代化和全球化使得每一种文明都必须面对众多其他文明时,中华文明欣然接受了挑战,这也为中国带来了更多文化和思想的资源。不过,中国人现在急需的正是一种新的文化,同时,还有一种实现这一文化任务的文化载体和组织。此时,书院的复兴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选择。虽然书院这种独特的教育机构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如今有不少已经非常“博物馆化”,但是,它所具有的教育精神,它所提倡的自发性的学习和教育方式,还有其纯净的学术环境,对于人的道德人格与社会良心的培养等等,都依然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和借鉴。

一个世纪的轮回

书院,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从唐中叶到清末,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教授方法、管理制度等教育模式,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和完善。不过,在中国,书院的数量并不是一直呈直线上升的,其境况也同样如此,在各朝各代各个时期,书院都曾体会过衰落,也品尝过兴盛。所以,曾有人说,书院在中国这1000多年来的兴衰史,便是中华文明的示波器。邓洪波也曾在采访中表示:“书院的兴盛是文化复兴的迹象,历朝历代都是这个规律。”

在中国,书院最糟糕的经历应该起始于上世纪初,1901年,光绪帝下诏,改书院为西学堂,自此,书院才开始销声匿迹。随后,随着五四运动的开始,书院被完全抛弃。甲午战争之后,以前被国人看不起的日本大胜,这使得国人免不了开始反省,于是,当时派出许多人带着“日本人为什么可以打败我们”的问题到日本学习。最终,他们得到的答案是因为他们学习了西方。此后,西学之势便迅速刮遍了大江南北,占了上风,而科举制度和书院一时间则成为了拖累中国、使我们被动挨打的废旧文化。

有关书院寥落的背景,朱汉民的分析最为简短直接:晚清中国文化在与西学的对抗中逐步败退,当时人们想学习西学,于是开始有学堂,比如船政学堂。晚清那时就已经出现了两套教育制度,传统书院和现代学堂,但还是以传统为主。1901年,光绪所下的有关改书院建学堂的诏令没多久就夭折了,不过后来慈禧的新政,在教育和工业方面甚至比光绪走得还要更过头一点,完全废除了书院和科举,建学堂,实行西方的分科制度并且分成了文理工。不仅是学制,所有的东西,都要学习西方,好像传统丢得越彻底越好。

可事实证明,如此改革并不是一条走得通的光明大道。其实早在五四之后,有一批人就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像蔡元培、胡适、毛泽东等人,都开始认识到废除书院的做法是过激行为。早在上世纪20年代,胡适就曾写文章,对抛弃书院的精神表示惋惜,强调书院的独立,还可以自由议政,号召研究书院,他一直认为书院在教育中被排除是一大损失。对于这些人而言,书院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当然,这魅力对于每个人而言也并不相同。

比如毛泽东就更看重书院的课程简单,师生关系融洽。其恩师杨昌济就是岳麓书院的代表人物,青年毛泽东曾跟随杨昌济寓居岳麓书院很长时间。他认为西化教育不仅课程繁琐,而且师生关系冷漠,变成一种买卖关系,学生出钱,学校教授知识,最后拿取文凭。所以,1921年,毛泽东才会创办湖南自修大学,并在成立宣言中明确说明,要取书院之长,去学堂之短。而钱穆则更看重书院的文化传承作用。上世纪50年代初,钱穆选择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之所以把地点定于香港而非台湾或大陆,正是因为他深知那里是殖民地,更需要提携传统文化。

早年间,季羡林先生在岳麓书院主编的《书院辞典》序言中曾感叹道:中国教育以前是官学和书院两条腿走路,现在只剩下一条腿了。如今,经过一个世纪的轮回,这已经被废弃多年的另一条腿终于又开始踏上征程,并且是以全新的面貌。朱汉民就曾在采访中强调过:“如今的书院就是要把私学的自由讲学和官学的制度化管理结合起来。”

(责任编辑:南有乔木)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