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辉煌60年:戏曲 曲高一弦扬正音(组图)(2)

2009-08-24 10:24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作者:史 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的改革开放号角,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一批经过认真加工整理的传统剧目纷纷上演,并在1983年攀上高峰——这一年我省戏曲演

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的改革开放号角,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一批经过认真加工整理的传统剧目纷纷上演,并在1983年攀上高峰——这一年我省戏曲演出场次猛增至60431场,居全国戏曲演出场次第二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省文化厅提出了“振兴山西戏曲”的响亮口号,本着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创作现代戏的三并举方针,积极探索艺术改革、振兴的路子。

在以 “四大梆子调演”为主的一系列展演、汇演活动中,我省舞台出现了首次井喷式的繁荣,涌现出了《打金枝》《挂画》《打神告庙》《救裴生》《苏三起解》等一批精心加工的传统剧目和 《杨儒传奇》《宏图大业》《宋丑子》等多部新编历史剧。据初步统计,1983年至1991年间,我省共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近550部,数量确为可观。与此同时,戏曲现代戏创作也显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同期创作作品达110余部。临汾眉户剧团的 《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临猗县眉户剧团的 《胡乐乐小传》《唢呐泪》《山风》,长子县落子剧团的 《明花贤》,芮城县蒲剧团的《月亮滩的姑娘》,孝义县碗碗腔剧团的 《风流父子》,省京剧院的《一夜生死恋》等现代戏作品,都是剧团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

1987年,一台由山西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具有黄河艺术特色的大型民间歌舞 《黄河儿女情》为电视时代的山西舞台艺术赢得了空前的全国声望。“文华奖”“文华新剧目奖”和多个文华单项奖标志着我省歌舞艺术的崛起,也开启了一个新的舞蹈流派——黄河艺术流派的形成。循着这条路子,省歌舞剧院又接连创排了民俗系列舞蹈 《黄河一方土》与大型歌舞诗剧《黄河水长流》,同样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充沛的人文精神轰动艺术界,三部作品被并称为 “黄河三部曲”,形成了独特的品牌气质和艺术风格。

近二十年:精品迭出

2008年在奥运重大文艺演出中,我省交响音乐会《黄河的记忆》、京剧《走西口》、歌舞晚会 《黄河情韵》、话剧 《立秋》、舞剧《一把酸枣》等5台剧(节)目参演,是晋京演出剧目最多、场次最多、演出时间跨度最大的省份

上世纪90年代,经过改革开放十年之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正经历世纪转折。我省的戏曲“杏花奖”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起步。

1992年时,新创作剧目近150部(包括新创现代戏、新编历史剧和改编的传统戏),其中获国家级奖项的14个,省级奖项的75个。话剧、歌舞领域也出现了一些优秀作品,《黄河儿女情》与《黄河一方土》更在全国歌舞界产生了示范性意义。

在第十一届山西省“杏花奖”评比演出(展览)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杏花大奖”的评选。其评比参照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的设置办法,对参赛剧目做了严格限定:必须是原创剧目,同时要有获得梅花奖、文华奖、“二度杏”奖的演员参加演出,以鼓励新剧目创作和我省知名演员再攀艺术高峰。最终,山西省京剧院的《走西口》、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青年团的《傅山进京》、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的《赵树理》、忻州市北路梆子剧团的《黄河管子声》和临汾市眉户剧团的《祥林嫂》摘取了大奖。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