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斯的版本精细且优美。他心目中的孔子既是人,又是思想家。他在书的引言中指出,作为一个外国人,他涉足这一中国传统之核心的优势是,他没有将《论语》看成是经典著作,而是作为现代作品来欣赏。利斯说,他“可以不带偏见地看待这部著作,好像是全新的作品。”
论语
利斯在翻译中的用词也很有独到之处。例如,《论语卷之五•子罕第九》第25章中的“匹夫不可夺其志也”这一段中的“志”,过去不同的版本都有不同的翻译。1861年理雅各将“志”译为“will”(意志),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在其1938年的版本中将“志”译作“opinion”(主张);刘殿爵在其1979年的版本以及雷蒙德•道森在其1993年的版本中将“志”都译作“purpose”(目的);而利斯将这一句译为“one cannot deprive the humblest man of his free will”,其中“志”译为“free will”(自由意志)。
又如,《论语卷之六•颜渊第十二》第10章中的“子张问崇德辨惑”,利斯译作“Zizhang asked how to accumulate moral power and how to recognize emotional incoherence”,也就是把“惑”译成为“emotional incoherence”(情绪不一致)。而在过去,理雅各将其译作“delusion”(欺骗、错觉),韦利将其译作“being in two minds”(三心二意),刘先生译作“misguided judgement”(被误导的判断),道森译作“confusion”(困惑)。
利斯的译本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完全是译文,后半部分是注释。其注释旁征博引,出现了大量西方文化名人的语录,他们包括柏拉图、帕斯卡、司汤达、尼采、马可•奥勒利乌斯、康德、叶芝、赫拉克利特等等。例如,在关于《论语卷之四•泰伯第八》第4章中“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一句的注释里,有如下这些段落:“一个人的临死遗言,就象深沉的音乐一般,有一种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莎士比亚《理查二世》第二幕第一场)。在欧洲文化中,天鹅之歌的神话起源于柏拉图:“天鹅歌唱了一生,当感到死亡将至,它们会更热情地歌唱”(出自《菲多篇》)。认为“临终遗言”具有特殊的智慧,这是人类所共有的信仰,尽管这看来有背于明显的肉体和心理上的障碍——死亡通常是一件很吸引人注意的事情,它留给人们极少的珍贵时间和精力来简短地表达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