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二千多年的中国历史,而且还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1988年1月,在巴黎召开的第一届诺贝尔获奖者国际会议上,75位与会代表经过4天的讨论,提出了16条以“面向21世纪”为主题的结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西方学者对孔子的评价是很高的。尽管如此,孔子思想在西方的传播是最近几个世纪才开始的。
论语
《论语》的最早译本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即拉丁文的《中国哲学家孔子·用拉丁文解释中国人的智慧》,书中附有一段简短的向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致谢词,感谢国王对该书出版的支持。该书的编者之一是刚从中国回来的耶稣会会士柏应理。他同行者中还有刚皈依的年轻中国教徒沈福宗。1684年,柏应理带着沈福宗去凡尔赛宫觐见了太阳王路易十四。自然,这一恰当的表示增加了国王对此事的重视。路易十四对中国人的来访极有兴趣,甚至还让皇太子和太子妃一同来参加会见,并要求客人表演用筷子进膳的方法;当时,食物都被放置在金制的盘子中。国王还饶有兴趣地看了沈福宗的汉字书法,听他用中文念主祷文。作为回报,国王下令打开新近建成的凡尔赛宫花园中的所有喷泉,让中国客人尽情地欣赏。中国来客磕头致谢,行三跪九叩之礼,国王再三劝阻。这就是路易十四《论语》最早译本资助的由来。
论语
尽管《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所署的编译者是柏应理和殷铎泽、恩理格和鲁日满这三位耶稣会会士,但是该书的出版事实上只是一个复杂过程的最后阶段。在此一个世纪之前,耶稣会会士利玛窦首次进入中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尝试将中国经典翻译成西方文字。利玛窦发现,中国的人才培养开始于所谓的《四书》,其中包括《论语》。如果耶稣会传教士不掌握它们,将不会被中国学者认为是知识分子,从而也不可能在他们中间做皈依的工作。于是,利玛窦开始将其粗略地翻译成了拉丁文。随后,至少有17个耶稣会会士对此进行了修改和研究,其中有法国人、葡萄牙人、热那亚人、西西里人、比利时人和奥地利人;他们都通晓汉语和拉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