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访问日本的时候,奈良县是其中的一站。中央电视台记者手持话筒,采访奈良县知事荒井正吾先生,请他谈中日友谊。荒井正吾指着话筒上的“中央电视台”这五个汉字,即兴发挥说:“每一个日本人都认识‘中央电视台’这五个字——我想,这一点就生动地表明日中两国的友谊源远流长。”
奈良县知事荒井正吾先生信手拈来的例子,是从日本人的角度说明日中两国的历史、文化久远的交流。日本人都能认识“中央电视台”这五个汉字,是因为日文中的常用汉字达1945个。
日文中的中国汉字
同样,作为中国人,来到日本之后,也正是因为日文中有1945个常用汉字,所以深感方便。“大阪”,“神户”,“京都”,“名古屋”,这些城市的日文名称跟中国汉字一模一样。来到“东京”,只是“东”用的是繁体汉字“東”。虽说横滨的日文写作“横浜”,但是中国人也能一看就明白。
住在静冈县浜名湖皇家酒店的时候,发现客房里的空调故障。妻前往总台,虽然她不会说日语,但是在小纸条上写了中文“705室空调故障”,总台小姐马上明白了。几分钟后,空调的故障就被排除。这也得感谢中日两国在文字上的互通。
可以说,日本与中国在文字上的如此互通,正是生动地说明了什么叫“一衣带水”,什么是“渊深流长”。
中国的汉字传入日本,始于一千多年前。那时候日本派遣了许多“遣唐使”、“遣隋使”前来中国,回国时把中国的汉字也带到日本。从此,日本开始了用文字记录语言。
最初,日本官方正式的文章用的都是汉字,而片假名则是佛教僧侣们读经典时用来做标音的,平假名则是女性所用的文字。
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多方引进西方文化,曾经进行文字改革,打算全部取消日文中的汉字,以假名全面取代汉字,在当时叫做“脱汉运动”。这么一来造成了混乱,重义词太多,不得不叫停“脱汉运动”,中止了文字改革,仍然在日文中保留两千多个汉字。
1946年,日本对日文中的汉字进行规范化,规定了1850个汉字为“当用汉字”。在这1850个之外的汉字不再使用。但是,还有人用惯了,还在使用许多“非当用汉字”。
1981年10月1日,日本内阁公布了《常用汉字表》,规范了日本中使用的汉字。《常用汉字表》“收录了法令、公文书、报纸、杂志、广播等日常社会生活场合所应使用的、在效率和普遍程度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准的汉字,作为书写易解文章的汉字使用标准”,常用汉字总共为1945字,比1946年的规定有所增加。
在日文中,很多名词、动词是用汉字,这给我带来许多方便。比如,电梯上写着繁体汉字“開”、“閉”,一看就明白。对于我来说,不仅认识繁体汉字,而且能写一手繁体汉字,因为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学繁体汉字。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候我曾经应约为港台报刊写过许多文章,全是用繁体汉字写在方格稿纸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