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克支 80岁,四川茂县人,羌笛传承人,自幼学习羌笛
20余位非遗传人进京献艺
昨日离京,多位传人坦陈非遗项目面临传承困境
前日,在首博进行的非遗静态实物和传承人技艺表演成功闭幕。20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向观众展示了古老的非遗文化,他们昨日离京。日前,本报采访了3名非遗传承人,他们深爱着各自的非遗项目,并努力让该项目得以传承,但忧虑依然存在。
河西宝卷后继无人
宝卷 由唐代变文、宋代说经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吟唱的文娱活动,反映的是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河西宝卷的传承人,2009年12月15日,高正刚带着3本正式出版的酒泉宝卷辑录到了首都博物馆,将它们展示给世界各地的人们。
19岁接触宝卷
1956年,高正刚19岁,被派到甘肃省酒泉文化馆工作,工作中,他慢慢注意到一种叫宝卷的吟唱文学。
讲卷人随身带着16开线装卷本,聚拢起乡亲们讲些民间故事。卷本多为传借誊抄,借卷的人也必须说请卷,高正刚说,这透着民众对宝卷的敬重。
一把火烧光珍藏
十来年间,高正刚抄录的宝卷堆了两大摞。却在文革间,被一把大火烧毁,当时,高正刚哭了。但他知道百姓喜欢宝卷,“拉起窗帘,躲被窝里打手电抄宝卷。”
三中全会后,高正刚出任酒泉文化馆馆长。全馆工作人员扛着收录机下乡记录宝卷,又请来老讲卷人一面录音,一面学唱,讲上半个月。
现在,酒泉文化馆收集了170多本共计76种不同的宝卷,占到权威的存世宝卷总目录的70%,其中精选的部分已正式出书。
宝卷面临失传
高正刚说,宝卷作为大众文化,以前广泛流传于乡间,他也是在采风过程学会的。
然而,随着娱乐活动的相继出现,宝卷不再吸引年轻人,会讲的也多是老人。
木版水印面临挑战
木版水印 雕版印刷术的一种,用于复制中国著名的书画,历史悠久。2006年5月20日,该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窗户上是双层玻璃,墙壁上的加湿器吐着水汽,三五水印师傅在一片雾蒙蒙中各自创作、互不打扰。王丽菊偏居在工作间靠西侧的窗户旁,从1979年到荣宝斋上班,30年来她没换过工作。
入行后先当3年学徒
1979年,高中毕业的王丽菊进了百年老店荣宝斋,先当了3年学徒。
她介绍,这项工作对环境要求苛刻,温度和湿度都要满足条件,而且“刷、掸、压”等基础技法也难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