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广西文联共同举办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100余位专家学者、民间文艺工作者围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论坛上,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民间文艺工作者纷纷表示:一个民族的富强不仅仅表现在经济指标上,更体现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全民族自豪感的增强。2009年,按照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的部署,中国民协在山西主办了“我们的节日”——第二届中国传统节日(寒食、清明节)论坛、“我们的节日”——中国开封2009清明文化节;端午节期间,在广州市番禺区举办了“我们的节日”——首届中国龙舟文化节及龙舟赛、龙舟文化论坛;中秋节时与湖北省咸宁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嫦娥文化研究会”等。
这些活动团结了学者,宣传了群众,凝聚了情感,形成了声势,引起广泛关注和社会反响。中国民协还编撰出版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系列文化知识丛书。“我们的节日”活动的开展,使国家假日制度成为新时代的重要文化现象和文化制度,对弘扬优秀传统节日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用民间文艺催生自豪感,扎实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全力参与节日文化建设,有利于使传承中华文明事业更加便利。
广西有着丰富而历史悠久的民族民间文化,它们是广西各民族情感和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表征。这些年来,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积极贯彻履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原则,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广西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8个,列入广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7个。
据介绍,自治区政府还专门划拨500万元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28个名录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准备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和系列光碟。对其他各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在健康有效地开展。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