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火丁
慢拍云板,铿锵峥嵘,袅袅娜娜走出个手执红灯的凤眼女子。“忙移步隔花荫留神觑定”,唱一句“原来是秋风起扫叶之声”。声落时,她甩一甩水袖,背转身去,将一地清冷留给看客。
这是即将面世的《青衣张火丁》一书中,策划人张立宪最喜欢的一张照片。如同张火丁在台上的清冷背影,曾贵为国粹的京剧正逐渐消失在这个全球化时代的边缘。张立宪的夙愿,就是在纸上留一个关于中国传统艺术和古典女性的“标本”。
为了这套书,《读库》主编、被大家称为“老六”的出版人张立宪这回“干了票大的”。五年时间,动用十余位摄影师,转战五座城市,还导演了一场“穷兵黩武”的专题拍摄。
这部承载着出版人、戏剧人、摄影人情怀的大作,在拍摄编辑期间,已被京城文化圈视作传奇,许多人翘首期待它的问世。12月26日,“读库网”开通《青衣张火丁》预订专区,已经接到几百订单。据了解,该书将于2010年1月份由新星出版社隆重推出。
“她是天生的青衣”
“在画册出版之前,我尽量shut我的up,让书自己来说话。”尽管张立宪说要“学会闭嘴”,但听说记者要采访这部书的故事,还是忍不住打开了话匣子。
做张火丁的画册,这个念头的直接动因是台湾出版的关于京剧演员魏海敏的《女伶》一书,以及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的粤剧纪念专辑《姹紫嫣红开遍》。2006年,张立宪对身边背摄影包的朋友说,“赶紧去拍张火丁”,然后奔赴济南,跟随张火丁演出,拍了《梁祝》和《锁麟囊》。在此之前,张立宪看张火丁的戏已有六七年光景,“她是天生的青衣,以简胜繁,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这正是程派的精髓。遍观当今京剧舞台,这样懂得克制和收敛的演员,已是非常少见了”。
“从出版角度,应该有这么一本书。”张立宪说,京剧在二十世纪的鼎盛时期,由于技术条件所限,没有留下充足的音像资料,那些惊才绝艳的大师风采、精彩纷呈的艺术流派,大多成为绝响。“那时梅兰芳先生拍《天女散花》,得在摄影棚里用铁丝折成飘带飞舞的样子,然后再把飘带捆在铁丝上。现在的技术条件已经没什么障碍,倘若依然空白一片,那将是出版人的缺席和失职了。”
可以说,张立宪是带着些许责任感来做《青衣张火丁》的。从2006年开始拍摄,到2010年出版,时间跨度五年。“一个出版人可以用五年时间来做一本书,这个机会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并不是任何选题都值得这么做。”除了审美价值以外,张立宪希望这本书能有相当的文献价值,“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京剧的一抹身影、一缕血脉,能够在纸上得以保存和流传”。
相当奢侈的拍摄方案
济南之后,他们又在北京、上海、香港拍摄,“张火丁演到哪里,我们拍到哪里,越拍越感觉到这种拍摄方式的不足。”张立宪和他的创作团队一合计,最终确定:租一个剧场,从容地把几出戏拍下来。
几经筹备,专题拍摄终于可行。北京奥运前夕,他们租下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舞台,又把国家京剧院的舞美、灯光、道具都拉来。五天时间内,在演职员的鼎力配合下,张火丁不辞劳苦、不厌其烦,将程派大戏的精华场次反复表演。现场几位摄影师用自由的拍摄角度和充足的拍摄时机,拍下了《锁麟囊》、《春闺梦》、《荒山泪》、《梁祝》、《白蛇传》、《绝路问苍天》、《红鬃烈马》、《鸳鸯冢》等剧目。
被张立宪戏称为“穷兵黩武”的五天集中拍摄非常成功,摄影师们也大呼过瘾。在舞台摄影领域,似乎还从未有人能够有机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记录下如此丰富、立体的京剧艺术。
“这真是个相当奢侈的方案。在出版史、戏剧史、摄影史上,都很少人这么干过。”出版是个低成本运作的行业,可这部书的全部成本超过百万元。“尽管这笔钱拿到影视界可能还不够一场外景费,但作为出版人,我有一种从没有过的‘大款’的感觉。”
这些投入只是真金白银的花费,还有许多隐性的成本没有计算在内。张立宪拼着一张老脸,在诸多环节能省就省,参与拍摄的十几位摄影师也只是有个象征性的稿酬,而张火丁本人则是分文不取。
摄影大家亲自“操刀”
2008年9月16日,旅居法国的戏剧摄影家吴钢回京,十分遗憾自己错过了那几天的专题拍摄。于是,由他操刀,又在摄影棚里拍摄了张火丁的京剧化妆、着装过程,以及《秋江》、《坐宫》的片段。
张立宪告诉记者,参与拍摄这部画册的摄影师团队,前后加起来有十几人,都是卓有成就的摄影家,堪称一时之选、梦幻组合,比如贺延光、吴钢、杨少铎、严志刚、胡渝江、法满、廖伟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