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位摄影师,每人都有自己的镜头语言。怎么拍?集中拍摄前,张立宪在国家京剧院会议室召开了一个“战前动员会”,统一拍摄基调:忠实记录。“这可能与我们这个创作团队的审美取向有关。不卖弄技巧、刻意求新,也就是洗尽铅华。”张立宪说,张火丁的“程派”舞台艺术就是以克制、收敛为特点,“我们的拍摄,同样不能挥霍这种创作自由”。
最后成书的一千余幅照片中,只有几十幅具有较强的创作色彩,大部分都是纪实与观赏并重的忠实拍摄。“假以时日,这部书真正有价值的,会是那些对程派大戏做了老老实实记录的照片。它告诉我们,这个年代的京剧是什么样子,青衣是什么样子。”
展示七出“程派”大戏
形容那些一拖再拖的事情,有个字眼叫“跳票”,《青衣张火丁》就是一部多次“跳票”的书。张立宪笑着说,“我们的书从春天跳到夏天,从夏天跳到冬天”。随着12月20日在印厂最后一遍调试成功,该书已经正式开机付印,预计将于1月中旬上市。
《青衣张火丁》的装帧也极有特色,尽量用“减法”。就拿内文字体来说,一简再简,最后这本书的所有字体加起来只有三种。不对图片做太多加工,所有的彩色油墨都用在图片身上,图片以外没有一点颜色,全部是黑白。在张立宪看来,设计太多会干扰内容,他希望把这种干扰降到最低。
至于内容方面,书的主体是对张火丁七出“程派”大戏的集中展示。每出戏又分为“本事”、“外白”、“说戏”三部分。“本事”即对剧情的介绍;“外白”部分类似慢镜头逐格回放,展现演员的细腻表情、水袖功法等;“说戏”是对该出戏的介绍和评说,包括掌故等,其中有大量张火丁的独家访谈。
那次专题拍摄之后,几位摄影师又跟随张火丁去天津、上海和北京演出,深入后台拍摄。该书的“幕后”一章,也是非常珍贵的拍摄成果。
对话张立宪:这并不是一部“小众书”
《青衣张火丁》每套定价660元,即使现在六折预订也需要396元。如此价格不菲,张立宪竟然敢首印三四千册,能收回成本吗?张立宪表示,《青衣张火丁》不是一部做给极少数读者的“小众书”,它是一本关于传统艺术的大众读物。即使不懂京剧,没看过戏的读者,也会通过这本书产生“京剧美如斯”的感受,并初步了解看戏的一些门道。
《文化广场》:一部如此专业的京剧艺术画册,在今天的时代会有读者吗?
张立宪:京剧正逐渐沦为“博物馆艺术”,导致这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不愿意接触这个艺术门类,这是事实。其实,好的京剧演员、好的戏,还是很有市场和票房价值的,张火丁就是一个难得的好标本。如今的时代,很难再出一个好“角儿”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是在“抢救”。
这部书不是张火丁的个人写真集或是宣传册,它是京剧的一个大众读物。能让人看到平时在观众席上看不到的角度、看不到的表情、看不到的动作。对于没看过戏的年轻一代,也是一个很好的启蒙和普及读物。
承印《青衣张火丁》的印厂规模很大,我已经在这里值守好几天了。看到他们接的郭敬明《小时代2.0》的单子,单是所谓的限量豪华版,就将近十万册。《青衣张火丁》印三四千册,难道就没有这个市场空间吗?
《文化广场》:你编辑出版这部书,有信心收回成本吗?
张立宪:我做这部书,既有一定的文化情怀,也有商业上的考量。从出版人的角度看,用做这本书的力气做其他书,肯定更划算一些。但我为什么敢做这件事?除了职业上的荣誉感,其实也出于经济上的把握,这种把握是来自《读库》本身。
《文化广场》:这部书出版以后,读者在什么地方能够买到?
张立宪:目前有两个渠道,“读库网”和淘宝网的“读库专卖店”,我们都开设了预订专区,六折优惠会在图书出版后持续一段时间。还没有正式开始预订之前,就已经有一位深圳的朋友直接打电话给我,第二天就把书款汇过来,订了五十五套。
从商业来说,我希望这本书能获得成功,这能给同行一些信心:这样的书也可以卖。
(责任编辑:南有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