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16世纪中国伞风靡欧洲 两度获世博会大奖

2010-01-16 15:06
来源:腾讯网 作者:一元一
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福州的“杨常利”纸伞获奖。

福州有一句俗语称“包袱伞”,当年福州每一位评话先生在台上说书,每说到书中人物清晨外出时,总要念白这样一段通语:“金鸡三唱,天色黎明,打了汤水,洗了手面(脸),吃了早垫(饭),掏了包袱伞,拜别店家起身行。”

雨伞像柴、米、油、盐一样,是过去福州人居家、出行少不了物件,这便成就了福州曾经兴盛一时的纸伞业。清末民国时,福州市纸伞作坊号称有300多家,以致《福州史志》记载:“福州洋中亭一带,每隔几米,便有一家伞店。”

福州伞

至上世纪30年代,福州与浙江温州、广东佛山并称中国“三大伞市”,而在此之前,福州纸伞已大量出口。1915年,福州纸伞参展美国巴拿马世博会,获得银奖;1933年,福州纸伞又在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上获得优秀奖。

千年前江浙工艺入闽

《福州史志》记载,唐至五代时期,河南人王审知率兵南下入闽建立闽国,制伞工艺也由中原的江浙地区流入福州,距今已逾千年。

据传,当初由开闽王王审知带来的油布伞是直柄式,伞身粗大,但能遮雨御日,可用多年不坏。后来闽清生产的油布伞、油纸伞的样式大多来源于江浙地区的样本,工艺上又有了改进,油浆足厚,可经得起烈日暴晒,不怕暴雨打击。

经过宋、元、明几百年的更新换代,福州纸伞一枝独秀,得到快速发展。由于取材优异,精工细作,式样美观,携带方便,福州纸伞不仅在国内深受顾客欢迎,还出口远销国外。

清时,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福州雨伞出口量仅次于布匹、瓷器,而居第三位。晚清至民初,福州府全城伞店大小共300家,1920-1937年,最高年份销量达30万把,最低年份也有十几万,其中70%销往中国香港、南洋以及欧洲,30%销往邻省和北方各县市。

据“杨常利”伞业的后人杨斌先生回忆,当年福州雨伞商号属于厂商级规模的大户,只有“杨常利”和“富贵”两家,专门制售绸伞和各种纸伞;中等规模的有陈世泰、林新利、潘忠明等十余家,专制全料伞,有时也制上等纸伞;小户约有200多家。

“传统制伞,分制伞骨、制伞、伞头、伞柄、绘花等部分,五部艺各自独立,分工合作,互相依存,一个人若能完成其中之一即为‘全艺’。”杨斌介绍,新中国成立前专门制售制伞原料的专业户,多在福州市北郊、义中、古城、南港、陈厝等地,其中做伞柄的十户,做伞纸的六户,做伞头的三户,做伞轨的二户,做伞环的一户;在福州纸伞产业中,制伞骨技术最棒的当数后洲帮,制伞柄最好的则是洋中亭王依犬家,伞画师很多,佼佼者有程家宝、刘梦秋、林永钦等人;而专门盘售雨伞的商号还有潘永泰、魏大妹两家。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