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五促”地方戏曲重生

2010-01-26 10:19
来源:文艺报 作者:李仲才
戏曲 毋庸置疑,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地方戏曲就进入了市场萎缩、观众锐减、人才流失的危机状态中,至今依然存在。对于地方戏曲危机的原因和出路,大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做了大

戏曲

毋庸置疑,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地方戏曲就进入了市场萎缩、观众锐减、人才流失的危机状态中,至今依然存在。对于地方戏曲危机的原因和出路,大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做了大量的分析和探索,对帮助地方戏曲走出危机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而起始于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在走过6年的风雨历程后,现在已进入改革攻坚阶段,并对地方戏曲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和作用。因为2009年7月27日中宣部、文化部联合出台的《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对市场发育相对成熟的歌舞、杂技、曲艺、话剧、地方戏曲等方面的国有院团,要确定转企改制工作进度,加大改革力度。除新疆、西藏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2009年底前都要至少完成一家直属院团整体转企改制;试点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现阶段要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展开;2010年后,将国有院团转企改制工作向面上推开。”这意味着在这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中,市场相对成熟的地方戏曲国有演出院团要实施转企改制,也就是说地方戏曲国有演出院团将从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转化为自负盈亏的国有文化企业,这些院团将走进市场,在市场中求生存和发展。这对于地方戏曲发展来说,将是一次时代性的大转折,也是地方戏曲的重生之路。

促使地方戏曲生存方式从依靠政府扶持转向依靠市场运作

作为地方戏曲的主体和主流,地方戏曲国有演出院团在地方戏曲院团中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他们规模大、条件好,长期得到政府财政支持,因此这些院团基本上不会去考虑市场对他们的影响,而这种长期以来处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存状态已使这些国有院团失去了在演艺市场中的动力和竞争力。在这点上活跃的民营戏曲院团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随着《意见》的颁布实施和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地方戏曲国有院团将彻底告别吃“皇粮”的时代。面向市场、走进市场,已成为地方戏曲国有院团时代性的必然选择。因为市场是地方戏曲生存和发展的最佳土壤,只有市场才能激发地方戏曲的生机和活力。这也意味着地方戏曲所有院团(包括国有、民营)都将共同面向市场,经受市场的考验和选择。

不论是国有院团,还是民营院团,只有遵循市场规律,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激活院团各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积极开拓市场,才能使院团立足市场、赢得市场,地方戏曲也才能拥有生存和发展空间。

促使地方戏曲生产导向从追求“评奖”转向追求大众

“改进现行评奖机制,扩大群众对文艺评奖的参与面,合理增加经济效益在评选指标中的比重。规范并适当压缩演艺评奖活动,完善其审批、登记、备案等制度。”这是《意见》对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一种全新规定。这将有利于改变长期以来只重评奖不重观众的创作导向,有利于推进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随着这种新的评奖机制的确立和完善,对于剧目生产来说,政府不再是投资主体,获奖不再是惟一目标,领导不再是基本观众,评委不再是最终裁判。这也意味着曾经存在的国有文艺院团依靠政府投资、以获奖为目标的文艺生产模式将得到彻底改变,地方戏曲国有院团也毫无例外。

这次文化体制改革对评奖机制的大改进将促使地方戏曲国有院团在转企改制后,要把生产目标和对象锁定在广大群众和市场上,使自己能够立足、存活于市场。一些民营戏曲院团之所以能够活跃在市场,就在于他们始终面向广大群众、面向市场。可以说这种评奖机制的确立和完善将使地方戏曲工作者能够用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力量去促进戏曲本体艺术的发展,开拓地方戏曲市场;同时也使政府能够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上培育、发展戏曲市场,为真正既叫好又叫座的戏曲精品的产生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