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本报组织省城两家国学学堂的10位少年儿童和5位国学学者组成观影团,在解放数码影城观看了新片《孔子》,影片写意的手法、唯美的画面、恢宏的气势,将观者带回2500年前,目睹孔子为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历经磨难万死不悔的执著,感受圣人的胸怀气魄,智慧仁德,不少观者感慨万千,潸然泪下,直呼这是近年来最好的精神盛宴。
影片中对白精彩,将《论语》原句巧妙运用其中,意味深长。例如孔子救殉葬的小奴时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抨击陋习,掷地有声:“以礼杀人非礼也”;还有朝廷智对公山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鲁君的对话,“宁杀身成仁”,“战败了哪里还有仁义,你应学学我,装点呆,卖点傻”而孔子不装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被迫背井离乡,却有一份“求仁而得仁,又何怨”的豁达,面对南子的暧昧挑逗,孔子回答巧妙:“我从来没见过如此好德如好色的人”。孔子与老子的对白更是超然高妙:“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将强者莫之能胜,上善若水”。面对老子的教诲,孔子言:“夫子之道,大象无形,超然物外,无限于世间,我的道则在人间”。
片中冉求、子路、子贡、颜回的形象塑造也很到位,弟子们与孔子情重如山,在陈蔡绝粮的困苦之际,一同体会“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之境界。而当孔子和弟子们诵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时,周遭是阴谋的上演,孔子给弟子们讲孝悌忠信时,身边是杀戮的逼仄,对比鲜明,含义深邃。
看完影片,几位师生的脸上都还挂着泪痕。
【主旨解读】
既表现崇高和伟大又不忘平易和寻常
在“国学热”的浪潮中,近些年来,有关孔子的文化热潮,可谓一浪高过一浪。正在公映的电影《孔子》,又为这股热潮增加了新的能量、提高了新的热度。
在电影院的边看边想中,觉得国学的传播和孔子形象的重塑,确实需要多种多样的形式,包括负责任的影视作品。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通过读书或听课的方式了解孔子,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完全可以达到其他学习形式所能达到的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影视作品在传播文化、塑造圣贤方面也有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长处。孔子直观的高大形象、动人心魄的场景、眉目间的情感,正是像电影《孔子》这种形式能够实现的最佳方式。即使是喜欢读孔子书的人,也不妨去看看电影,以获取一些对孔子的感性认识,毕竟电影在这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到位的。
内容与形式相一致、历史记载的事实与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相一致,是对于像《孔子》这样的历史剧作的基本要求之一。我们比较放心地看到,电影在这方面的指导思想是比较严肃的、创作态度也是比较端正的。
电影截取了孔子50岁之后政治生涯的浮沉、周游列国的苦难、离开人世的悲怆。大到对某些重大事件的描述、重要思想的陈述,小到各个层次演员的选用,都能看出创作人员的用心和庄重。当然,不知是什么原因,对于一些历史常识的运用、一些历史事件的编写,还是有一些程度不同的舛误和杜撰。比如说,在人物称谓方面名、字不分,对某些孔子弟子的描述也有错误。再比如,对于鲁国权臣季平子殉葬情形的叙述缺乏历史根据,而对于孔子心爱弟子颜回之死的描述则明显有违史实。对这些与史实相乖之处,尽管剧作者有良苦用心在,但还是有传达给观看者以错误史实和偏颇思想的危险,并且有可能对孔子形象造成负面的影响。本报记者傅海青
【细节解读】
错弹琴曲,别具匠心
片中孔子被困陈蔡,绝粮七日,夫子抚琴,以琴代饭。他抚的一曲《流水》,其大气磅礴,雄厚平和,雍容大雅,苍古浑沦又不失生动流畅的音韵,正表达了孔子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理想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至高境界。
《流水》这一琴曲的故事,出于《列子》和《吕氏春秋》等书的记载,导演如此安排,可谓别具匠心。
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孔子本身就是一个技艺高超的琴家,正因“世人也许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的境界”,所以夫子才通过抚琴抚出他心中的快意与失落,慰藉与惆怅。
【观后感·学生】
“圣人”远不是孔子的全部
历史的河流流过了2500年,岁月沧桑,时代变迁,但孔子永存于这华夏大地的热土上。他为实现理想所走过的地方,无不在印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他的道,不是超然物外的,而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而又高于日常生活的既简单又艰难的道,他忍受着众臣的疑忌,隐士的嘲讽,而矢志不渝,只为“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几人能坚持,几人能做到的?
———赵英然(16岁)
看了《孔子》,我觉得,“圣人”二字远远不是孔子的全部。他更是一个人:有血肉有感情,是撑天的丈夫,是慈爱的父亲,是热血沸腾愿救百姓于水火的大丈夫;面对恶人,他会如一把利剑毫不留情;面对弱者,他就像一簇火焰温暖而明亮;执政,他不顾自身安危一心为国;失意,他也会迷茫不知归往何处。国君大臣或重他治国有方,或羡他文武双全,或烦他处处较真,或惧他善恶分明,却没有一个人理解他的心志,他的胸怀何止装着一人一家一国,他的眼光何止停在了当下!当残酷的殉葬场面令我心痛不已时,画面转到孔子家中,正在朗朗读书的弟子们和孔子相互致礼,心中涌起的感动使我不禁潸然泪下。我似乎听见内心有一个声音久久地回响,穿越时空,呼唤着试图寻找当年夫子的“仁”。
———纪金霖(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