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国学观影团细品《孔子》:万死不悔,感慨万千(2)

2010-01-28 09:48
来源:山西晚报网 作者:傅海青
没想到的事:孔子也会指挥打仗。 最印象深的事:颜回为了把书从冰水中拿出来,淹死了。 最感动的一段:子路死了,子路临死前说的话最感动。 最难过

没想到的事:孔子也会指挥打仗。

最印象深的事:颜回为了把书从冰水中拿出来,淹死了。

最感动的一段:子路死了,子路临死前说的话最感动。

最难过的一段:那么多老百姓被烧死了。看到了两军交战,几个人拿着火把往油里扔,他们把锅一推,城下像火海一样,很多人死了。

———郭殿禹(8岁)

孔子的弟子颜回为了救书,死了。他在夫子的教导下那么有修养,真是见贤思齐啊。看着《论语》,品味电影,我觉得很有味道。

———蒲佳榕(12岁)

这部电影使我知道了孔子不仅是一个学者,还是一个政治家,我以后一定要按孔子的品行来要求自己,把孔子的品行传下去。

———燕俊龙(11岁)

【观后感·国学班家长】

看这场电影我为什么哭

十年来,我们终于有了一部挺好的大片。

不是说它就没毛病。孔子的儿子孔鲤竟然字幕做成了孔锂,而公山不狃又成了公山狃……但我仍然力挺这部电影。我不是考据派与影评家,而它也不过就是一部赶在新年档的“大片”而已。它里程碑式的意义在于:作为一部中国人拍的关于中国圣人的大片,它终于让我们感受到了智慧、力量、正义、温暖……而此前,我们那些名导拍的所有所谓大片传达出来的都是阴暗、暴虐、猜忌、残忍、霸权……

《孔子》拍得唯美。它真实可触地展现出我们曾经的灿烂文明。“礼,乐,射,驭,书,数”,“六艺”是怎么个具象,均由情节得到具象演绎。

《孔子》也煽情。我讨厌煽情,但两遍看《孔子》,两次在相同的段落,自然而然我的泪水哗哗奔流。音乐与画面营造出的场景让我大脑割裂成两半,一半因为情节的虚浮而想笑,一半因为情感的炽烈而想哭。最终仍是哭。

风雪茫茫,孔子与弟子们行经冰河。冰裂了,颜回与满载竹简的车陷落冰窟,颜回一次次打捞竹简至力竭气绝……是的,此时的颜回,不再是那个一箪食一瓢饮而能自乐的单纯学生,而被塑造为一个为守护宝贵文化遗产献身的悲壮英雄。那一刻,我想起了那位烈日下蹬着三轮挣钱助学的感动中国的老人白芳礼……我不是为颜回哭。卫国内乱,为护幼君,子路血战众敌,惨死乱军刀下。死前自语:“夫子说过,君子就是死,也要正衣冠。”一向正直率性的子路捍卫的“礼”,是道德准则,是价值标杆。那一刻死去的还有豫让、眉间尺、程婴、公孙杵……我不是为子路哭。

影片演绎,两个孔子最钟爱的弟子,一文一武,甘将生命交付了这种捍卫。

中国人应该是什么样儿?该怎么做中国人?这些年来,哪部电影教给过我们这个?《孔子》教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好美,求之以礼”(见南子),“见义不为,无勇也”(抗殉葬制救小奴),会盟是为“以礼相待,永弃干戈”,但“凡文事者,必以武备之”,且“兵以正合,以奇胜”(齐鲁会盟)……整个影片就是一部《论语》精华的情节串起,核心是深沉叮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读《论语》者自是亲切不已,没读过的,至少换厝セ嵘翻翻书查阅几句以印证———一部“大片”能有此效果,已经值得。

任重,道远,远了两千五百年。还是远。卫灵公讨教治国,怎么看怎么就是当下的社会:“富足的人不少啊,国家不安定啊。”孔子答:“风气不好。”是,如果重拾礼乐仁爱的教化,我们应该听不到那么些令人悲酸惨然的社会新闻了。

【观后感·国学学者】

我没有理由对胡玫拍砖

在去看这场电影前,我准备了足够的批评。根据网上热炒的那些噱头,我有足够的理由对胡玫拍砖。

然而,先后在两处稀稀拉拉的影院看了两场《孔子》之后,我不准备做任何批评了,只想表扬。

不是说这部影片完美。实际上,如果从历史和学术的观点看,它的硬伤仍然到处都是。但是,《孔子》毕竟是电影啊!它不是历史教科书,也不是纯正的儒学经典,它只不过是一部电影而已。

对于一部电影而言,它宣扬了善的力量,尽最大努力地解读了传统文化,悲天悯人,这就够了。

———卫方正

看完了觉得很震撼。感觉孔子的形象还是比较接近我心中的样子,既没有神话成无比清高,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模样;也没有软化成空有理想,无病呻吟的文弱书生。总之,一边看一边感慨,虽然读《论语》多年,仍觉得对他知之甚少。

———王晓君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