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梅委员:从“读诵经典”到“国学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容时尚报》出版人张晓梅在今年两会上提出,国学教育应该纳入中小学课程。
两会召开前,张晓梅就在博客中提出应在幼儿及中小学阶段全面普及国学。“很多大城市的父母将孩子送进双语幼儿园,把孩子培养成了‘外国人’”。张晓梅认为,如今社会上出现许多问题,比如“地沟油”“毒奶粉”等,很重要的一点,是由于人们传统价值观的缺失造成的。“强国先育人”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应该从教育做起,关注全民道德教育。将国学引入中小学课程,让孩子从小接触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助于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她强调:“我并不反对孩子学习英语、日语,但作为中国人,我们首先要学好本国的语言、传统的文化。”
因此,张晓梅在两会上的一个提案是,将礼仪课程纳入义务教育。她建议,国学教育要从小抓起,3至6岁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也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和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幼儿园时期开始的基础教育应当让国学与传统文化教育占据相当比例的内容。
另外,要把过去简单的“读诵经典”提升到“国学教育”,融入学校的整体工作,把传统文化全面融入学校的管理、制度、文化、环境、课程中,努力让传统道德走进每个老师、每个学生的心中。
张晓梅建议,从公民的文化教养与民族文明的健康发展来看,应当有法律严格禁止中学阶段的文理分科;必须对幼儿与中小学生进行传统语言与文化的教育,维护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纯洁与尊严;必须改变目前青少年学英语的时间、精力大大超过学习国语的状况。
孙萍委员:建议国学必修,加强文化立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孙萍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孙萍说,目前,我国在校生的国学素质比较差,虽然有些学校已开设传统文化经典的选修课目,但只是作为兴趣培养,不能全面地建构学生的国学知识体系。因此,“我建议应该将国学教育纳入校园的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
孙萍在《进一步健全文化立法,提高现有文化法执行力》的提案中强调,要对戏曲、书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种进行有效保护,并推动其科学发展,不仅要依靠现有文化艺术团体,还要充分发挥各级教育机构的作用。建议在现行教育法中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相关规定,从教育源头培养未来承担国家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建设任务的群体。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在现代法治国家,从法律的高度,以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成果为依托建设全民共有的精神家园,认识和保护文化财富,科学健康地发展文化产业,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要求。”孙萍说。
吴为山委员:让书法重回课堂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书写习惯,汉字书法的普及程度也有所下降。曾经作为青少年启蒙教育重要内容的书法学习已渐行渐远,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正面临着严重的“书写危机”: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令人担忧;许多学校的“写字”课有名无实,课程往往被取消或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