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古人的“治玉”方法:麻绳将玉璧一切为二

2011-04-18 15:21
来源:半岛晨报 作者:佚名
 古往今来,“玉”字在人们心目中都是一个充满美好与祥瑞的字眼,玉因其与众不同的色彩和温润通透的特性广受喜爱,几千年来,玉在中国人的精神领域里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

 

 

  本期主题  双色玉璧


      □类别  玉器


      □文物原属  商周时期


      □文物现状  现藏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栏目主持  齐书勤  □讲解嘉宾  王方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研究部主任、副研究员


   何谓玉璧


      玉璧是一种整体扁平、中央有穿孔的圆形玉,为我国古代传统玉礼器之一。《尔雅·释器》中曾对这类器物的定名有过解释,认为“肉(璧面)倍好 (孔径)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内好若一谓之环”,但在考古出土的大量玉器中,符合此种标准的却寥寥无几,因此,我们将此类器物统称为玉璧。


     古往今来,“玉”字在人们心目中都是一个充满美好与祥瑞的字眼,玉因其与众不同的色彩和温润通透的特性广受喜爱,几千年来,玉在中国人的精神领域里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国玉器不但有着优美的质地和造型,而且深具人文观念、情感和民族精神。玉璧是中国古代玉器中最为常见的器类之一,它不仅延续时间长,且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考古价值。金沙遗址已出土了数量众多的玉璧,其中有一件双色玉璧,它斑斓的色彩不是出自能工巧匠之手,而是大自然留下的美丽印记。


     玉璧造型 器形纹饰历代不同


     玉璧大概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了,历经商周、汉至明清均有发现。早期的玉璧在东北的红山文化、西北的齐家文化、中原的龙山文化及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中,均有发现,其中尤以良渚文化为最多,比如在许多大墓中常出土达几十件之多。此时的玉璧一般器形较大,尺寸多在10厘米以上,制作上不够规整,虽然打磨较亮,但多数都光素无纹。商周时期,玉璧成为了贵族统治阶级专用的礼器。商代的玉璧多是素面无纹,风格古朴大气,周代的玉璧则是大璧无纹,小璧则雕琢有龙、凤、鸟纹等精美的纹饰,线条自然流畅,动物造型柔美。从战国时期至两汉,由于礼制衰落,玉璧开始大量被用来作佩饰玉和殓葬玉,一般佩戴用的玉璧尺寸较小,殓葬用及作为礼器的玉璧稍大。战国玉璧的装饰纹饰丰富繁杂,前期流行蟠螭纹、勾云纹等,后期以谷纹、蒲纹和龙凤纹、兽纹为主,还出现两组到三组不同纹饰带状布局的组合纹饰。此时还出现了一种雕刻技法叫“游丝毛雕”,其细阴线能刻成像毛发一样细而流畅,被誉为战国玉雕的绝技。


     汉代的玉璧在整体风格上沿袭战国的风尚而又略有变化,玉璧以白玉和青玉为主,璧的数量较多,且器形变化多端,除常见的谷纹、涡纹、蒲纹玉璧以外,还有透雕玉璧、分区玉璧及出廓玉璧等。透雕玉璧多做装饰佩挂使用,一般形体较小。夔龙纹分区玉璧则体形较大,大多作为丧葬用玉。出廓璧又分内出廓、外出廓及璧内外均出廓三种形式,出廓纹饰多为龙纹、螭虎纹、凤纹等。东汉时还大量流行吉语璧,常见有“宜子孙”、“益寿”、“长乐”等语。


     总之,玉璧发展到汉代,在造型、纹饰、工艺上都超出了战国,达到了玉璧历史上的最高峰。东汉以后玉璧少见,零星所见以素面居多。至唐宋元及以后,出现了以凹雕的螭纹、乳钉纹、兽面纹、花鸟纹装饰的玉璧,也有把多种纹饰组合在一起的,此时还出现了仿古玉璧,玉璧的两面均饰有仿战国、汉代时期的谷纹、云纹或蚕纹,然后在璧体边沿外增加其他装饰。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