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璧颜色 绝美色彩天然形成
王方告诉记者,金沙遗址是长江上游地区出土玉璧最多的地方,目前一共出土了近200件,说明玉璧在商周时期的成都平原较为流行。金沙玉璧按照孔缘的形制可分为有领和无领两种,其中有领玉璧数量较多,圆孔周缘凸起,璧环面多宽于孔径,器体较薄。少量表面有同心圆圈纹,纹饰有的密集,有的稀疏,制作都极规整,孔壁打磨光滑。无领玉璧多数色泽艳丽,沁色丰富。
其中一件有领玉璧体形巨大,制作极其规整,通体打磨抛光。然而让人们惊讶的是,此器出土时竟出现了阴阳两面不同的色泽效果。向上的阳面呈紫蓝色,上面布满大量黑色、白色沁斑;向下的阴面则呈浅白色,其上分布褐色条状沁斑及大量黑色点状沁斑。玉璧两面的色彩均极其斑斓艳丽,专家分析,形成这种效果的原因可能是光的作用与土壤的影响。因为器物埋藏很浅,其上的覆土很少,甚或其上根本就没有覆土,这样,向上的一面就容易受到光照影响而形成现在的多彩色斑;而向下的一面因不易受到光照影响,就保留了这件玉器本身的色泽--浅白,但玉璧上出现的褐、黑色斑块则是受到土壤中矿物质的影响而产生的。这个推测在这件玉璧阳面的局部得到证实,这件器物在出土时,有两块美石放置在它上面,在这两处就形成了两个白色的斑块,这是因为两块美石遮挡了太阳光照射的缘故。王方称,双色玉璧的形成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玉璧图案 外来离子化学反应
纵观金沙遗址出土的其他玉器,都呈现出艳丽的色泽,沁色十分丰富,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出土的玉器,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这样丰富的色彩变化是源自于玉料本身吗?
2002年11月,金沙遗址博物馆与成都理工大学联合在成都附近区域进行了岩矿来源的调查工作,初步确定金沙遗址部分玉料可能是来自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的汶川龙溪乡一带。《汶川县志二十一·宝石玉石》中也有记载,“龙溪乡马灯的变质岩中产绿玉和白玉”,金沙遗址中出土的部分青玉与白玉材料可能就是出于该地。此外,金沙遗址中另一部分材料可能是取自于附近河滩地点。此外,通过对金沙遗址出土的500余件玉器采用油浸法晶体光学鉴定,个别材料做少量X射线衍晶体物相分析,确定金沙玉器材料是以透闪石软玉为主,玉材内部颜色为白、灰、浅黄褐的基本无色系列,玉器材料的矿物组成单调,除透闪石外,仅有滑石、方解石,颜色平淡,风化强烈,质地疏松且透明度差。质地致密透明度较高的材料很少,但也无明显的色彩。
金沙玉器为什么会呈现出如此变化多端的色泽呢?因为这种交替变化构成的天然图案和韵味是任何美术大师都不能设计和绘制的。通过相关研究,专家认为,金沙玉器丰富多彩的表皮色是与玉器对外来离子的吸附有关。首先、金沙玉器质地疏松、多孔隙有利于玉器表面吸附外来离子,并产生化学反应;其次,玉器埋藏于潮湿偏酸性的土壤中长达数千年,一方面玉材自身中的活跃元素会溶失,另一方面土壤中的元素及有机物吸附于器物表面;还有玉器与铜器一起掩埋使一些玉器表面形成艳绿色,从而形成交替变化、极其动人的天然图案,韵味十足。
玉璧制作 四大工序精磨细琢
在金沙时期,玉器的加工技术已相当精湛娴熟,打磨极其细腻规整,表皮异常光洁。在3000年前,一件玉璧的完工需要经过多道工艺流程。首先在依料施工上,在远古时期,美丽、漂亮而又洁净的玉材是非常珍贵和稀有之物,玉工在加工玉器之初其实并无计划与方案,而是要根据手中玉料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具体的造型,多是依料施工。由于金沙的玉料色彩自然丰富多彩,本身即构成美丽的图画,因此,金沙玉工在开料之时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特点来进行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