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山寨春晚热热闹闹在选秀

2009年山寨春晚的一个节目
山寨春晚的发起人、制作人老孟
连日来,正当央视春晚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节目审查之时,至少4台带有山寨性质的草根春晚已经摩拳擦掌,准备上阵了。
2009年春节,川籍“北漂”老孟挑头,用原创、网络和贴近生活的“山寨春晚”叫板央视春晚,赔本赚吆喝,让草根一族掺和春晚成了年度最具话题性的一个文化事件。今年,喜欢挑战的老孟卷土重来,并在文化公司的支持下拿到“准生证”(即文化部门颁发的演出许可证),华丽转身为“民间春晚”,而主创之一何泽洪自立门户搞起了“笑动中国”。在北京演出市场打拼多年的策划人石文军也揭竿而起,宣布要搞一台“反映外地人在京的酸甜苦辣”的“北漂春晚”。此外,一些小众性质的山寨春晚,如“国学春晚”、“老人春晚”、“农民春晚”等,也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
这些一哄而上的草根春晚,真像它们号称的那样能从央视春晚那里分得一杯羹吗?
美好期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快乐
一年一度的央视春晚,经历了地方卫视各办春晚的收视分流后,2008年底迎来了网民的集中挑战。在观众对央视春晚越来越高的抱怨声中,山寨春晚、北漂春晚、酱油春晚等像老孟这样的“非正规军”推出的各类草根春晚,打着“向央视春晚叫板,给全国人民拜年”、“百姓的晚会,你我的舞台”、“北漂大舞台,有梦你就来”诸如此类的招牌一拥而上,一时间话题炒得轰轰烈烈。
去年北京某中学中考曾把“山寨春晚”这一现象编进哲学考试试题,而前不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自主招生考试、上海财经大学新闻学业务专业课考研的试题中,不约而同都出现了“山寨春晚”的影子,甚至人大、清华等高校也将“山寨春晚”这一现象列为MBA、博士教学研究课题。
“有需求就有市场,就有存在的条件,山寨文化作为一种草根文化,它的出现实际上是对某种主流文化的一种挑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山寨文化”现象其实是民间诉求的一种表达,“它的出现是必然的。当民间的需求表达渠道不够通畅,没有出口、或者出口太小时,他们的思想、意见不能得到主流认可,自己就必然要选一些渠道。特别是IT技术、互联网技术为其提供了一个技术支撑,以后这种文化、现象肯定越来越多。”
2009年操办的“山寨春晚”,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热情有余专业不精”,老孟给自己打了60分,“虽然我能找一大堆理由来解释,但我们团队不专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010年,众多的草根春晚浮出水面,同样面临可看性不高的问题。有网友失望地表示:“去年这台晚会就乏善可陈,今年,老孟只是一味地搞出些剧组内部矛盾供媒体炒作,真正有质量的节目到现在一个也没有,这样的山寨春晚,不看也罢。”